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5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最新突破,美国科学家使用从健康小鼠身上获得的全血,置换脑中风模型小鼠的血液,成功减轻了后者全身炎性反应。这一发现为医学界提供了血液置换的重要信息,同时还能推动开发治疗脑部疾病的方法。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5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最新突破,美国科学家使用从健康小鼠身上获得的全血,置换脑中风模型小鼠的血液,成功减轻了后者全身炎性反应。这一发现为医学界提供了血液置换的重要信息,同时还能推动开发治疗脑部疾病的方法。
以色列瑞德希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吉利德·拉迪日前表示,公司希望正在试验的新药物能成为全球对抗新冠病毒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俄罗斯秋明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通过调节神经元的生物纯化系统以恢复记忆。据研究人员称,它将有助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研究结果发表在FASEB杂志上。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春来课题组、香港科技大学黄旭辉课题组、北京大学赵新生课题组和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璐研究员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杂志发表了题为“利用扫描FRET-FCS和马尔可夫态模型揭示糖基化酶AlkD找寻和识别靶标的机制
郑州大学在炎症性肠病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该研究对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所引起的结肠癌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带有caspase 富集功能域的凋亡抑制因子ARC(apoptosis repressor with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可以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抑制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所引起的结肠癌的发生。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癌症学最新研究,科学家发现了衰老与癌症进展之间的一种新关联,他们在人体血液中首次发现了促肿瘤代谢物。这意味着,与年龄相关的代谢失调应在人类癌症发生和死亡风险增加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衰老与癌症进展之间新关联的出现,为未来新型癌症疗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据外媒BGR报道,研究人员正在对一种新冠病毒药物进行临床试验,他们正在研究其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功效。在实验室试验中发现,像vacuolin-1和阿匹莫德(apilimod)这样的PIKfyve激酶抑制剂可以阻断SARS-CoV-2病毒感染人类细胞。科学家们现在希望在人体试验中复制同样的结果。
神经科学研究所以斑马鱼为模型,发现了大脑血管内皮顶端细胞分支上机械敏感通道Piezo1介导的钙离子活动的频率高低决定了顶端细胞分支的收缩或伸长的命运,从而决定血管生长的路径选择和脑血管三维网络的形成模式。
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分析了63位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患者血液中浓度异常的几种分子中,发现了可预测患者未来病情严重程度的3种分子:IP-10、白介素10和白介素,最新研究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郑乐民教授团队研究发展了一种高灵敏光声纳米探针,在分子水平实现了对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非侵入性在体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为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窦红静教授团队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结合特性的多糖仿细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凝集素—糖这类天然细胞识别与粘附的主要驱动力,该团队构筑了以多糖共聚物为“细胞”膜主要成份的仿细胞微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赋予人工细胞可识别凝集素的仿生“细胞”膜,这使得相关研究向更复杂的类细胞结构迈出一步。
清华合作科研团队报道CLC-7/Ostm1转运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和门控机制研究,该研究首次解析了CLC家族蛋白与辅助亚基的复合物结构,并且通过结构分析和电生理试验,详尽阐明了CLC-7/Ostm1复合物的门控机制,研究结论将为骨硬化病临床治疗策略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西班牙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评论·癌症》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对28000个肿瘤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后,一次鉴定出了568个癌症驱动基因,提供了迄今最完整癌症驱动基因汇编。
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科学家们创建的基于芯片实验室技术的一个强大的、低成本成像平台,该平台的投入使用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前在全美范围内进行快速的冠状病毒诊断和抗体检测服务。
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创造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细胞。当它们被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时能产生胰岛素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高维强、马斌课题组在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协会(ASGCT) 的国际知名期刊 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研究成果“Targeted delivery of CXCL9 and OX40L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licits potent antitumor immunity”,文章提出实体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此前不为人知的细菌用来杀死免疫细胞的保护机制,开辟了潜在的研究途径,可以帮助医生对抗抗生素耐药的超级细菌。当人体检测到细菌感染时,其防御机制之一是释放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这些细胞会猎取病原体,然后吞噬并消灭它们。
近日,《科学进展》杂志发表我国学者论文,其上登载了一张“药物击靶”显微镜照片。照片显示:当药物分子(硫黄素T)要与生命体内的靶蛋白结合、起药效时,不是单个分子去结合蛋白,而是自动像乐高积木一样组装后,合力“击靶”,这种“机灵劲儿”与之前人们的想象完全不同。
欧洲最大肺癌筛查研究项目采用了一家国内AI初创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CorelineSoft是一家专门从事开发基于AI医疗成像解决方案公司。该公司自主开发的低剂量胸部CT解读支援项目“AVIEW LCD(Lung Cancer Screening)”在欧洲主要6个国家(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荷兰)应用,17日宣布已将其用于“ 欧洲肺癌筛查试验项目(4- IN THE LUNG RUN)”。
以色列哈达萨医疗中心日前表示,利用新冠肺炎患者捐献的血浆,医疗中心与以色列生物制药公司卡玛达(Kamada)联合研制出治疗新冠肺炎的抗体药物,并用于实际治疗研究,目前接收治疗的首批患者中有3人已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