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用AI给血小板“拍写真”,冠心病治疗迎来“私人定制”时代
我们身体里的血管网络中的血液通过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就是“冠状动脉”,它们是心脏这位“发动机”的生命线。
然而,当这条生命线上出现了“拥堵”甚至“塌方”,比如血管壁上堆积了太多“垃圾”(主要是胆固醇等脂质),导致血管变窄、变硬,甚至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心脏就会缺血、缺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冠心病”。
冠心病可不是小毛病,它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夺走数百万人的生命。它既包括了突发凶险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比如心肌梗死),也包括了相对稳定的“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比如稳定型心绞痛)。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我们血液里“血小板”扮演了关键角色。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是好帮手,当我们受伤出血时,它们会迅速聚集起来,形成血栓堵住伤口,帮助止血。
但是,在冠心病患者体内,尤其是在血管内壁已经受损、粗糙不平的情况下,血小板就容易被“错误激活”,它们会过度聚集,形成不该有的血栓,堵塞本就狭窄的冠状动脉,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为了阻止这些血小板的过度聚集,医生们常用的一招就是“抗血小板治疗”,比如大家熟知的阿司匹林,还有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P2Y12受体抑制剂。这些药物能够阻止血小板黏连聚集,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事件。这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这把“武器”也是一把“双刃剑”。抗血小板药物在阻止有害血栓形成的同时,也削弱了正常的止血功能,使得患者更容易出血,比如牙龈出血、皮肤淤青,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这些出血风险同样可能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给患者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刚刚好,既能有效预防血栓,又不会带来太大的出血风险呢?这就需要对血小板的功能和药物的效果进行评估。
传统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有不少,比如光学比浊法、电阻抗法、流式细胞术等等。但这些方法大多是“间接”的,它们通常是在体外模拟一些条件,观察血小板对某些“诱导剂”的反应,来推断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 不能完全模拟体内真实环境:人体内的血液流动、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其他血细胞的存在等复杂因素,在体外检测中很难完全复制。
- 无法直接“看到”血栓前体:它们更多的是评估血小板的“潜能”,而不是直接观察血液中已经形成的微小血小板聚集体(可以看作是血栓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