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支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无人机水下勘测技术,找到了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从机载平台发送和接收声纳信号的技术,这种开发最终将使绘制海床和勘测海洋生物变得更加容易。
现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支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无人机水下勘测技术,找到了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从机载平台发送和接收声纳信号的技术,这种开发最终将使绘制海床和勘测海洋生物变得更加容易。
英国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要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国还必须使其海上船队脱碳。现在,一个新项目可能成为实现脱碳目标的推动力。由海上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公司组成的财团牵头,该项目将寻求研究为电动船舶开发海上充电设施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大数据中心),以“数据认知海洋”为宗旨,旨在面向海洋权益维护、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重大需求,基于“空天海地”一体化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建立印太区域优势的海洋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发展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研发国际领先的海洋科学数据产品和应用系统,推动海洋数据的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助力海洋科学前沿研究,服务国家海洋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部位于瑞典的航运公司Wallenius Marine正在建造一艘名为Oceanbird的大型船,该船号称世界最大风力船,可以在风力推动下在大西洋上运输7K卡车和汽车。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一个无电池的精确水下导航系统,被称为水下反向散射定位(UBL)。UBL不是发射自己的声音信号,而是反射来自环境的调制信号。这就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定位信息,而且是零能耗。尽管该技术仍在发展中,但UBL有朝一日会成为海洋保护主义者、气候科学家和美国海军的重要工具。
无人船以其优越的机动性能,良好的布放回收,可以高效地进行各种水面任务。无人船的自动驾驶及其相关技术,对于提高船舶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和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其由于续航时间短,在推广方面造成了阻碍。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无人船长时间作业的续航需求,解决水面扰动带来的困难,研究一套供无人船自主停泊充电的系统,进而提高无人船的智能化水平和相关行业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有几个大型项目致力于清理海洋,但它们都在从表面收集塑料污染。例如,海洋清理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系统,该系统漂浮在水上并捕获废物。但是大约90%塑料最终沉入海底。欧盟资助的海洋清洁项目SeaClear:使用机器人收集海底塑料垃圾。
据估计,海洋中约有26-66百万吨海洋垃圾。但是,尽管大多数新闻都集中在海岸线附近和太平洋垃圾区等地区,但实际上大约有94%的海洋垃圾位于海底。这就是为什么欧盟资助的SeaClear项目专注于清理海洋垃圾的原因。
早在2018年,微软就利用潜水艇的技术在奥克尼海岸附近沉没了一个数据中心,他们说这可以提供数年的互联网连接。现在已经对其进行了回收,该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在对其进行测试,以查看其性能如何。
近日,美国应用声学工程公司(AAE)宣布推出新的超短基线海底定位系统Pyxis USBL。Pyxis USBL是一种便携式、无需校准的系统,能够在到达工作地点后立即部署在任何船只上运行,是AAE迄今为止最精确、最远程的海底定位系统。AAE称,该系统非常适合用于部署水下机器人以及跟踪磁力计和侧面扫描声纳等短程或远程拖曳传感器。
DARPA已获得海基物联网(OoT)项目的下一阶段开发授予合同,该项目将在海洋中部署数千个浮动传感器,以监控从飞机到潜艇的所有内容。目的是在广阔的海洋地区实现持续的海上态势感知。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于2020年7月21日发布其五年发展战略。该战略描述了NOC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海洋研究机构的愿景和使命。此外,NOC的战略还设定了一系列高层次的目标
经过多年发展,清华大学地学系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于2019年顺利完成联合地球系统模式1.1版本(Community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 CIESM)的开发。地学系地球系统模式研发再上新台阶
据外媒BGR报道,研究人员正着手探索海洋最大的奥秘之一:一种被称为 “蓝洞”的海底天坑。蓝洞是海底下的巨大洞穴,是由某种未知的力量形成的,不过科学家们相信其中可能有淡水泉。这次探险活动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资助。这个 “蓝洞”位于佛罗里达州沿海,被昵称为 “绿色香蕉”。
近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上,5个以该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种正式公布,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海洋所异胸虾(新种)、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
据中新网报道,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自主研发的“海洋气象观测者-3”(MWO-3)半潜式太阳能气象探测无人艇,本月初成功穿过2020年三号台风“森拉克”中心,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太阳能无人艇主动接近探测到台风中心。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可以有效对抗信道的多径效应,但易受多普勒效应影响。在多普勒扩展较大的信道下,OFDM系统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会被破坏,从而产生子载波间干扰。这将影响符号检测和后续的信道译码效果,增大系统的误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