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学(港大)的建筑学者和海洋生物学家合作,研发创新珊瑚复育方法,利用3D设计和打印技术,制成「珊瑚礁盘」给碎落的珊瑚依附生长,借以加快香港水域珊瑚复育的进程。
香港大学(港大)的建筑学者和海洋生物学家合作,研发创新珊瑚复育方法,利用3D设计和打印技术,制成「珊瑚礁盘」给碎落的珊瑚依附生长,借以加快香港水域珊瑚复育的进程。
据外媒报道,几十年前,Arthur C. Clarke设想了一种“水下望远镜”,它可以让使用者从海洋表面向下看并进入它漆黑的深处。现在,利用现有技术,这样的能力离现实又更近了一步。
加拿大海洋前沿研究所(OFI)正计划投入数千万美元用于六个新的海洋创新研究项目,每个项目计划投资约120万到400万。
值此世界水文纪念日之际,旨在促进到2030年完成全球海底的完整测绘的日本财团GEBCO“海床2030”项目宣布,将1450万平方公里的新测深数据纳入最新的GEBCO网格中。截止目前,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海底已被绘制成地图,新数据显示的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的两倍。
法国传奇海底探险家雅克-伊夫•库斯托的孙子法比安•库斯托和设计师伊夫•贝哈尔提出了在海底建造一个类似于国际空间站的设施,该项目被命名为“普罗透斯” (编者按:Prote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早期海神)。按照研究人员的想法,这将是一个水下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在其中研究海洋。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于6月29日发布了《2020-2021年国家海洋设施(NMF)技术路线图》,该路线图概述英国当前的海洋科学和技术能力状况,并展望了未来发展。
日前,欧洲海洋专家在巴黎举行的欧洲海洋理事会会议“EurOCEAN2019”上发布了一份名为《航行未来V》(Navigating the Future V,简称NFV)的报告,该报告将为各国政府提供有关2030年及以后的海洋和相关研究的科学建议。
2020年4月27日,欧洲海洋局发布《未来科学简报》第6期,题为“海洋科学中的大数据”。本期简报指出海洋科学正在迅速进入数字时代,并探讨了大数据,如高速率获取的、高维度多变量的海量数据,以推进海洋科学的潜在可能。
科学家发现水母具有吸附塑料微粒的功能。GEOMAR在GoJelly项目框架内与国内外15家工业界和学界的伙伴机构一起共同致力于水母吸附塑料微粒的原理研究,并利用水母黏液研制了一种可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塑料微粒过滤装置,目前正着手研究提高这种过滤装置工作性能的途径,降低生产成本。
据外媒报道,每年有数百万公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但除此之外,大家几乎不知道它们最终会流向何处。研究人员则在海洋环境中追踪它们的路径时发现了有记录以来海底微塑料的最高浓度。在这过程中,深海洋流成为了这些垃圾的传送带。
英国一项环境学研究,英国人工智能团队报告了一种能检测海洋环境中大塑料(大于5毫米)漂浮垃圾带的新方法。研究人员训练机器学习算法将海洋塑料垃圾从其他材料中区分出来,平均准确率达86%,局部区域最高达到了100%。
荷兰潜水器制造商U-Boat Worx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经推出了许多水下探险器,现在又推出了据称是有史以来最轻的载人潜水器。Nemo潜水器可以用汽车拖车拖到海边下潜,也可以拖到游艇上,在海上享受水下乐趣。
这份题为“下一代欧洲研究船:现状和可预见的演变”的报告是与欧洲研究船运营商集团合作的成果,可以从EMB网站下载。该出版物是EMB的官方成果,EMB是一个由33个成员组织组成的泛欧洲战略论坛,包括主要的海洋研究机构、资助机构和大学联盟。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与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SSTL)合作,发布了新的数据集,展示了如何利用从太空收集…
海洋暮光区是尚未开发的深海层,水深200-1000米,是大部分海洋鱼类生物的家园,每年从大气中吸收约40亿吨的二氧化碳。然而气候变化和捕鱼压力的增加正在威胁着暮光区。美国宇航局(NASA)将于4月前往北大西洋,研究碳在大气层与深海之间的运移。该项目被称为“遥感中的海洋输出过程”(Export Processes in the Ocean from Remote Sensing,简称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