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防部与商务部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协调,宣布了一份调查通知书(NOI),以探索一个新的5G挑战,旨在加速开发一个可以支持国防部任务的开放5G生态系统。
国防部与商务部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协调,宣布了一份调查通知书(NOI),以探索一个新的5G挑战,旨在加速开发一个可以支持国防部任务的开放5G生态系统。
由斯威本科技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人员团队展示了世界上最快,最强大的人工智能光学神经形态处理器(AI),其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万亿次运算(TeraOPs / s),并能够处理超大规模数据。
32年前,人类历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实验室诞生,传输了32厘米。而今,中国人将这个距离扩展了1400多万倍,实现了从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户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日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周鹏教授团队针对当下系统存算分离的能效瓶颈难题,发现了新型二维铁电半导体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应用方案,实现了铁电存储计算技术的原始创新,提供了发展存算融合系统的器件范式。
为大力推动欧洲在全球半导体设计和制造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欧洲做出了重大努力,17个欧盟成员国本周签署了一项联合宣言,承诺共同致力于开发下一代、可信赖的低功耗嵌入式处理器和2纳米先进工艺技术。它将在未来2-3年内为这一欧洲计划拨出高达1450亿欧元的资金。
位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高效微处理器,其效率是目前最先进的微处理器的80倍。新型微处理器解决了现代计算中许多能源效率低下的问题。
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能直接贴在皮肤表面,实现人体生理信息的原位、实时及连续监测,在个性化医疗领域具有极其可观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多基于石墨烯、Ecoflex、织物等材料,因存在器件-皮肤界面机械强度失配、穿戴不适、生物相容性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广泛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张强等与清华大学教授王向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尤立星等合作,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基于远距离自由空间信道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MDI-QKD)实验。
德国和西班牙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基于石墨烯的新型材料,可以有效产生太赫兹脉冲。太赫兹脉冲在电磁频谱中位于红外线和微波之间,具有巨大的未来技术发展潜力,借助这项技术可以实现极快的移动通信连接和无线网络(如5G网络)。目前,从千兆赫兹脉冲(4G网络)发展到太赫兹脉冲的主要瓶颈是频率转换效率不足的问题,而这种新型材料可以作为倍频器,有望比其他材料更有效地产生太赫兹脉冲。
在一项重大突破中,来自加州理工学院、能源部费米实验室、AT&T、哈佛大学、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宣布,根据费米实验室的说法,他们成功地在大约27英里(43.4523公里)的光缆上远距离传输量子。这一项重大突破,让量子互联网离现实又近了一步。
随着半导体硅芯片的摩尔定律逐步走到了物理极限,传统芯片架构的处理能力可能无法应付AI与机器学习的需求。如果硅架构能像软件一样,具有灵活、高效且可编程的功能,那么从单纯硬件转换成可编程芯片(或FPGA)的过程就将成为发展AI与机器学习的关键了。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工程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陈世祈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了一个以柔性材料为基础的精密卷对卷(roll-to-roll,R2R)多层印刷系统,同时实现了纳米级的印刷精度以及亚微米级的对准精度,以低成本量化生产高精度的柔性电子器件。
透明电子的潜在应用包括可穿戴生物医学传感器,或让飞行员在读取飞行数据的同时监测环境的“平视显示器”,它可以为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一种独特的优势。银纳米线网络是很有前途的候选者,因为它们便宜、灵活、制造简单。然而,目前的制造方法产生随机的纳米线排列,这在高级应用中是不够的。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团队针对具有重大需求的3-5纳米节点晶体管技术,验证了双层沟道厚度分别为0.6 /1.2纳米的围栅多桥沟道晶体管(GAA,Gate All Around),实现了高驱动电流和低泄漏电流的融合统一,为高性能低功耗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来自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消息,该校周鹏团队针对具有重大需求的3-5纳米节点晶体管技术,验证了双层沟道厚度分别为0.6 /1.2纳米的围栅多桥沟道晶体管(GAA,Gate All Around),实现了高驱动电流和低泄漏电流的融合统一,为高性能低功耗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由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大)领导的联合研究,建立了一套耗电量极低的人工视觉系统,以模拟人类大脑,并成功执行了数据密集的认知任务。研究团队的实验成果,将可为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器件,提供具潜力的操作系统。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检测仍然是跟踪和遏制该病毒的关键策略。据《每日科学》杂志7日最新消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格兰杰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研究生玛哈·阿拉菲夫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快速、超灵敏的检测方法,使用一种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可在5分钟内检测出病毒的存在。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在新型光学传感器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学传感器,可更逼真地模仿人眼感知物体变化的能力。这一成果有望带来图像识别、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