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团队首提“类脑计算完备性”概念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林莉君)记者15日从清华大学获悉,我国首篇以“计算机系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论文登上《自然》,论文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这是一个新颖的观点,并可能被证明是神经形态计算领域以及对人工智能的追求的重大发展。”《自然》的一位审稿人给出评价。
这篇题为《一种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的论文,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张悠慧团队、精密仪器系施路平团队与合作者共同完成。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也称为神经形态完备性)概念——针对任意给定误差∈≥0和任意图灵可计算函数f(x),如果一个计算系统可以实现函数F(x)使得‖F(x)-f(x)‖≤∈对所有合法的输入x均成立,那么该计算系统是类脑计算完备的。
类脑计算,是借鉴生物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模式和结构的计算理论、体系结构、芯片设计以及应用模型与算法的总称。提起科研的初衷,张悠慧告诉记者:“现有的类脑计算系统研究大多聚焦于如何实现具体的芯片、工具链、应用和算法的创新,忽略了从宏观和抽象层面上对计算完备性和体系结构的思考。”
“通俗来讲,‘完备性’可以回答系统能够完成什么、功能边界在哪里等问题。研究完备性,能为软硬件系统的解耦合、划分不同研究领域间的任务分工与接口提供理论基础。”张悠慧说。
获取更多前沿科技信息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类脑计算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尚未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与方案,这一成果填补了完备性理论与相应系统层次结构方面的空白,利于自主掌握新型计算机系统核心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金海评价此项研究:“在类脑计算系统领域做出了基础性、原创性的贡献,有利于自主掌握新型计算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阿里入局脑机接口领域,公布黑科技淘宝意念购并申请专利
- 脑机接口实现人机共生,或被黑客劫持删除记忆
- 脑机接口大突破:瘫痪者重拾触觉准确率达到90%
- 脑控武器:值得期待的终极武器
- 双向超连接神经系统
- 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可模拟大脑突触工作方式的高效器件
- 俄罗斯研发“忆阻性神经混合芯片” 加速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
-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与活细胞一起工作的人工突触
- 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新型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应用神经修复领域
-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利用“个性化神经学习系统”打造“超级学习者”
- 神经形态计算:下一代人工智能
- 美无人机领域将率先应用神经形态计算技术
- 神经形态计算领域新突破:揭开了模仿人脑高效学习的电子产品面纱
- 忆阻器控制人工突触的最新研究进展
- 美陆军研究实验室确定神经形态材料设计方法可进行类脑计算
-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团队研制出人工树突器件,实现新型神经网络
- 研究人员用星形胶质细胞改变由神经形态芯片控制的机器人行为
- 神经形态计算新突破:德国研究人员设计出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的神经元晶体管
- 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可模拟大脑突触工作方式的高效器件
- 离子导电聚合物对改善神经形态器件至关重要
- 指尖超算:MIT脑启发芯片登上Nature子刊
- 世界颠覆性技术研究进展跟踪
- 清华大学《自然电子》发表类脑计算芯片研究综述
- 近十年以来神经工程学的全球研究亮点
- 神经形态芯片的发展初具雏形
-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