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有望降低高性能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加速商业化进程
全固态电池,你可能已经听说了,因为它潜力巨大:能量密度高(意味着续航更长)、更安全(告别电解液燃烧爆炸的风险)、寿命可能更长。可是电动汽车、便携电子设备乃至未来能源存储的理想选择。
在众多固态电池的“潜力股”中,全固态锂硫(Li-S)电池尤其引人注目。硫,作为电池正极材料时,理论能量密度高得吓人,而且便宜、储量丰富、环境友好。
电池充放电就像一场繁忙的城市交通。锂离子是“小汽车”,需要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畅通无阻地穿梭。在传统液态电池里,电解液就像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但在固态电池里,液态电解液被固态电解质(SSE)取代了。这固态电解质本身导电能力(离子电导率)可能很强,某些材料,室温下已经能做到和液体媲美。
问题出在哪里呢?
- 界面难题:电极(比如硫正极)和固态电解质都是固体。它们俩要紧密接触,形成一个高效的界面,让锂离子顺利通过。但固态材料之间很难像液体那样完美浸润、紧密贴合。这些“缝隙”和不良接触点,会大大阻碍锂离子的通行,造成“交通拥堵”,电池性能自然就上不去。
- 硫的“不良特性”:
- 导电性差:纯硫本身几乎不导电(电子和离子都难通过),得掺入导电剂(比如碳)才能勉强工作。
- 膨胀问题:硫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与锂反应生成硫化锂(Li₂S),体积会膨胀约80%。放电时“胖一圈”,充电时又“瘦回去”。这么反复折腾,很容易把原本就脆弱的固态界面给“挤坏”、“撑裂”,导致接触不良,电池很快就“罢工”了。
- 反应不均匀:由于导电性差和接触不良,硫颗粒内部和颗粒之间的反应会非常不均匀,有些地方反应了,有些地方还没动静,导致硫的利用率很低(比如低于80%),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远达不到理论值。
科学家们为了驯服“任性”的硫,提升固态锂硫电池的性能,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把硫限制在纳米结构的“小房子”里、加入催化剂“加速跑”、给硫颗粒“穿衣服”(包覆)、开发新型固态电解质等等。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往往工艺复杂、成本高,或者需要高温工作,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距离。
为创新充能 2元 查看完整内容!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