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让你的每次点击都有价值:byteclicks.com | 搜索引擎正在被AI污染信息源,中文优质信息越来越少了 |

中国科学家在固态电池短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科学家在固态电池短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这一革命性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1. 短路机制的核心发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春阳研究员团队联合国际学者,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揭示了无机固态电解质的短路失效过程。研究发现,短路分为两个阶段:

  • 软短路阶段:锂金属在电解质内部缺陷(如晶界、孔洞)处析出并形成瞬时导电通路,表现为动态可逆的非法拉第电子击穿。
  • 硬短路阶段:随着软短路频率增加,电解质从绝缘体转变为类忆阻器的导电状态,最终因锂金属“浸润”导致电解质“类液态金属脆化”开裂,引发不可逆短路。 该机制在NASICON型和石榴石型电解质中具有普遍性,为材料优化指明了方向。

2. 技术突破与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提出无机/有机复合电解质方案,通过三维电子绝缘且机械弹性的聚合物网络抑制锂金属析出与互连,显著提升电化学稳定性。这一设计为解决短路问题提供了可工程化的路径。

3. 科学意义与产业影响

  • 理论层面:填补了固态电解质纳米尺度失效机理的空白,颠覆了传统认为固态电池短路“不可克服”的认知。
  • 应用层面:为高能量密度锂金属负极的应用扫除关键障碍,推动全固态电池向480Wh/kg以上能量密度迈进。
  • 市场反应:研究成果发布后,固态电池板块市值单日暴涨,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股价显著上扬,反映市场对技术突破的积极预期。

4. 国内外研究对比

  • 牛津大学团队(2023年)曾提出枝晶从裂纹根部而非尖端生长的理论,但未明确短路动态过程。中科院研究通过更高分辨率的原位观测,将机制细化至纳米尺度。
  • 产业化进展:国内企业如国轩高科已建成0.2GWh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开始路测,而国际观点(如宁德时代曾毓群)认为全固态量产仍需5-10年,凸显机制研究对加速产业化的重要性。

5. 未来挑战与展望

尽管突破显著,固态电池仍面临成本(当前全固态电芯成本约5元/Wh 32)、规模化生产工艺等瓶颈。政策层面,我国已将固态电池纳入《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预计2030年实现小规模量产。

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已占据先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正逐步成型。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