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制钙钛矿材料具特别结构 无需助催化剂仍能产氢
有机-无机复合钙钛矿材料既是新兴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亦能用于光催化领域生产氢气,但因含铅而有毒,且在水中容易溶解而未被广泛应用。由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大)科学家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近日取得突破,成功研制出一种具特别结构的无铅钙钛矿材料,无需使用助催化剂亦能稳定产生氢气。团队的成果不但能降低生产成本,也为生产氢气这种未来燃料带来技术上的启示。
研究团队由香港城大能源及环境学院兼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徐先亿博士领导。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于科学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In Situ Formation of Bismuth‐Based Perovskite Heterostructures for High‐Performance Cocatalyst‐Fre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无需用助催化剂因而降成本
徐博士多年来钻研能源工程以及如钙钛矿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他说:“如果不用贵金属如铂等等作为助催化剂(cocatalyst)的话,有机-无机复合钙钛矿材料(organic–inorganic hybrid halide perovskites)的光催化效能令人失望,但用贵金属的成本却很高,是个两难。”助催化剂是协助催化剂发挥作用的物质,活性很低,作用一般是捕获电子、促进载流子分离等。
徐博士与研究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成功解决了此两难,是首支团队研制出不用助催化剂也能有效产氢的钙钛矿材料。他们把名为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 DMF)的溶剂加进异丙醇(isopropanol, IPA)溶液中,运用简单的溶剂工程技术(solvent-engineering technique),制备出具有异质结构的新型无铅铋基复合钙钛矿材料,于可见光照射下能分解碘化氢,稳定地产生氢气。获取更多前沿科技信息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意外发现材料的特别结构
团队在研究过程中以显微镜观察材料的结构,发现加入DMF会令此铋基钙钛矿材料MA3Bi2I9(methylammonium bismuth iodide)产生化学反应形成DMA3BiI6(tri(dimethylammonium)hexa-iodobismuthate)。在5%DMF的浓度下,MA3Bi2I9 与DMA3BiI6并存,更形成异质结(heterojunction,意即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结合的界面)。
图a为研究人员制备新型铋基钙钛矿材料的过程。图b是含不同浓度DMF的材料,BBP-0为没有加入DMF、BBP-1加了1%的DMF,如此类推,可见颜色各有不同。由图c至f的显微镜影像可见,材料结构亦不同。图c可见未加入DMF时材料结构为六角形片状,材料加入5% DMF时(图e)片状表面会生出棒状结构,形成异质结。而图f则显示加入10% DMF,材料结构为棒状。(图片来源:DOI number: 10.1002/adfm.202006919)
徐博士解释说:“DMF会被水解,并与钙钛矿材料内的铋离子产生化学反应,在原位生成异质结构。我们的研究发现加入1%或10%的DMF都不会出现这情况,而加入5%的DMF就会形成异质结,真是个意外发现,非常有趣。”
研究发现含5% DMF的材料(III)会出现异质结,片状表面生出棒状结构。(图片来源:DOI number: 10.1002/adfm.202006919)
那异质结到底有何作用呢?异质结会衍生能带排列(energy band alignment),即两种材料在能带方面的重合,这会令电荷分离(charge separation)的效率因而提升。而电荷分离的意思,是本为一对的电子及空穴“拆伙”而分别向不同方向移动。这样电子可以迁移到材料界面,与其他物质结合而产生反应。
异质结衍生能带排列,提升了光催化的效能。(图片来源:DOI number: 10.1002/adfm.202006919)
研究团队观察到新材料在分解碘化氢的过程中,受惠于异质结促成的电荷分离,电子及空穴能分别迁移,当中电子会与碘化氢内的氢离子结合而产生氢气。加上新材料的光致发光寿命(photoluminescence lifetime)也会因为异质结的能带排列而显著提高,令迁移的电子有更大机会与氢离子结合而产生氢气,因此提升了新材料产氢的效率。
与要用助催化剂的材料匹敌
实验数据显示,单用可见光照射新材料,即使不用铂为助催化剂,已可产生198.4umol h-1 g-1氢气。徐博士说:“这个数值甚至比没有加DMF、但用上铂作为助催化剂的相类似钙钛矿材料更高,而且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在照射100小时仍然稳定。”
徐博士表示,下一步他们会尝试提升氢的产量。他相信长远来说,氢能将会在能源应用中占一席位。他期望研究能协助收集太阳能,以应对能源危机。
徐博士是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论文第一作者是他的博士生唐蕴琦。其他来自香港城大的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机械及工程学系的王钻开教授、能源及环境学院博士生麦晋康和刘汝庚。其他研究团队成员则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以及法国的雷恩第一大学。
这项研究获得香港城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香港研究资助局、法国/香港合作研究计划等的资助进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德国离岸氢工厂:未来的气将在海上产生
- 全球首座副产氢能发电站竣工
- 欧盟发布能源系统整合策略与清洁氢能计划,以加速欧盟达成2050年气候中立
- 科学家开发一种新型二维材料用于光解水制氢
-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氢能进展报告》
- 美国扩展微型轻水堆计划,量化供热和制氢的效益
- 美能源部1亿美元建立国家实验室联盟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
- 澳大利亚新的社区太阳能、太阳能储存、“太阳能水电”和太阳能氢能项目
- 德国氢存储技术项目研究进展
- 日本公开全球首个进口氢发电验证项目
- SGH2绿色制氢新工艺将垃圾厂转化为制氢基地
- KAUST开发一种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用于高效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研究团队将基于低成本材料的光伏制氢效率提升至17%以上
- 新型纳米器件可利用太阳能制氢
- 氢喷射设备让大型柴油机节省燃料、减少排放
- 德国将大力发展氢能源取代煤炭核能
- 光解水制氢新进展: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催化剂高效转化清洁燃料
- 德科学家探索从环境空气中提炼合成碳氢燃料的方法
- 世界上首个集成利用电力制氢和燃氢发电的燃气轮机示范工程启动
- 莱斯大学制造新型太阳能发电装置可将水和阳光转化为氢燃料
- 欧盟投资10亿欧元支持开发突破性能源技术
- 能源颠覆性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
- 走向绿色未来:高效激光技术可将纤维素转化为生物燃料
- 日本科学家开发一种新型催化剂有助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 下一代能源之战: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发电
- 两项重大发明推进可再生能源领域前沿研究
-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提出太阳能电池板回收策略
- 集波浪能、风能和太阳能与一体:世界首个混合可再生能源浮动平台
- 研究人员报告一项新技术,有助于能量储存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 以色列科学家发现新可再生能源只用空气中的水分就可以发电
- 俄科学家为具有前景的移动储氢材料建模
- 科学家发现新型催化剂可实现更高效水解制氢
- 德国研究新一代太阳能制氢技术
- 研究发现采用先进燃料和新型发动机设计车辆可在未来30年实现减排和水消耗
- 美国能源部资助6500万美元支持先进核能技术研发
- 未来能源市场:Flexturbine先进涡轮技术推动化石燃料电厂发动机技术发展
- 美国支持发展先进的核电技术以实现脱碳目标
- 先进核能的重要里程碑:Aurora微型堆核电厂可能对未来核能产生广泛影响
- 美国能源部启动价值2.3亿美元的先进反应堆示范项目
- 为应对气候危机,欧盟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车辆发展
- 欧盟FCH提出氢动力航空研发路线图建议
- 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能源转型的技术前景
- 氢经济:KIST公布一种从氨中大量提取高纯度氢的技术
- 韩国一研究团队开发氢气生产模式:1小时内用水可制成250L氢
- 科学家开发一种低成本可扩展分解水电解器可实现高效制氢
- 三菱宣布在氢能应用上获得突破
- 金属氢化物助力储氢技术升级
- 科学家展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催化剂新技术,实现高效节能水解制氢
- 科学家开发用作催化剂的新型电极材料钙钛矿氧化物高效廉价的制氢
- RMIT开发新型经济高效的碳捕获制氢反应器
-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光催化制氢领域取得新进展
- 中俄科学家正在联合制造氢燃料
- 科学家距离解决氢能的主要问题迈出重要一步
- 火柴塔形催化剂将制氢效率提高20倍
- 俄罗斯科学家新研究:氢燃料将变得更便宜
- 研究人员用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将海水“分解”为可再生氢燃料
- 牛津大学化学家把塑料垃圾转为氢能源,几秒钟从塑料中释放97%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