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是由免疫细胞的炎症细胞因子累积引起的病理过程,在各种疾病中都很普遍。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炎症抑制疗法,但目前的电刺激存在刺激路径/刺激参数不精确、机制不明确、高有效幅值等不足,这使得电刺激通常伴随着损伤和并发症。为进一步提高电刺激的有效性和生物安全性,必须解决以上问题。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捕捉、处理和存储视觉信息的神经形态设备。这种小型设备可用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看”并形成记忆,这项进步朝着开发出能做快速、复杂决策的应用程序(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中)迈出了一大步。相关研究14日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杂志。

近年来,基于存算一体人工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AI)得到飞速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规模阵列和计算模型带来了更高的算力。然而当前的人工神经网络仍和真正的生物神经系统在能效和功能性上仍相差甚远,后者的多模态感知-存储-计算一体架构使其成为实时信息感知、处理和反馈一体化的智能系统,具备条件反射等更为智能而复杂的功能。

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灵活、可拉伸的计算芯片,该芯片通过模仿人脑来处理信息。发表在《物质》杂志上的该项成果有望改变健康数据的处理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研究人工智能的工作越来越多,其终极目标均是希望利用电子设备构建一个计算系统,能够达到人脑所实现的低功耗、高速度、大容量的并发计算。而人工神经网络就是为了这一仿生过程诞生的。

英特尔公司发布其首款7nm神经拟态芯片“Loihi 2”,可模拟100万个神经元。与普通芯片不同的是,神经拟态芯片的计算任务是由许多小单元进行的,单元之间通过类似生物神经的尖峰信号相互通信,并通过尖峰调整其行为。

由斯威本科技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人员团队展示了世界上最快,最强大的人工智能光学神经形态处理器(AI),其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万亿次运算(TeraOPs / s),并能够处理超大规模数据。

近日,Intel分享了Intel神经拟态研究社区(INRC)的最新进展,联想、罗技、梅赛德斯-奔驰、机器视觉传感器公司Prophesee已经加入,共同探索神经形态计算在商业用例上的价值。

一个工程师团队创造了一种能够同时处理和存储数据的2D计算机芯片。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EPFL的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芯片,该芯片能够在单个电路中存储和处理数据。下一代计算机芯片由称为二硫化钼(MoS2)的二维材料组成,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为节能电子产品打开了大门。

使工程师无法复制大脑的能量效率和脑计算技能的关键是,缺少一种可以独自发挥神经元作用的电子设备。为此,将需要一种特殊的设备,该设备的行为比尚未创建的任何设备都要复杂。现在科学家在忆阻器取得突破,制造出首个像神经元一样起作用的电子器件。

9月1日,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出席并讲话。他表示,人工智能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强时代的到来,类脑计算机将成为未来计算的主要形态和重要平台,将在模拟脑功能、高效实现AI算法、提升计算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8月20日消息,近日一项关于在轮椅上安装机器人手臂的研究已有测试版本。该项目主要由埃森哲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英特尔提供神经形态技术以及Applied Brain Research(ABR)公司提供算法,以色列研究团队整合多方技术来进行产品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