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初期,医生们观察到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一些儿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几周,突然出现严重的多器官衰竭症状。这种被称为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疾病,影响了约1/2000名18岁以下的新冠患儿。尽管大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康复,但MIS-C的发病机制一直是个谜。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UVA Health 的研究人员取得了重要发现,可能对重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深远影响。他们的研究专注于重症 COVID-19 患者中肺部问题的差异,并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预测哪些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的肺部问题,以及哪些患者有望康复。

与非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相比,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面临着更糟糕的 COVID-19 结果的风险,并且对疫苗接种的反应可能较弱。研究显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涵盖多种病症,不同患者面临的风险程度并不相同。

肺部继发性细菌感染(肺炎)在新冠患者中极为常见,影响了近一半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通过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病历数据,西北大学 Feinberg 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无法治愈的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是 COVID-19 患者死亡的关键驱动因素。它甚至可能超过病毒感染本身的死亡率。 科学家们还发现证据表明 COVID-19 不会引起人们通常认为会导致死亡的“细胞因子风暴”。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数亿的新冠感染者在急性期症状消失的数月后仍面临长期后遗症的困扰。根据202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病例定义,新冠后遗症指新冠感染后3个月出现症状,最短持续2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症状主要包括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问题(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被称为脑雾),还包括嗅觉和味觉丧失、肌肉疼痛、胸痛、心悸、食欲不振、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与未诊断出患有 COVID-19 的人相比,COVID-19 幸存者在确诊后患上 1 型或 2 型糖尿病的风险高 66% 。他们的发现是最新证据之一,表明被诊断患有 COVID-19 的人在患病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健康问题。

悉尼大学的科学家们在肺部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可以阻止 SARS-CoV-2 感染,并在人体内形成天然保护屏障。这种蛋白质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质 15 (LRRC15),是一种内置受体,可结合 SARS-CoV-2 病毒而不传播感染。该研究开辟了围绕 LRRC15 的全新免疫学研究领域,并为开发新药提供了一条有前途的途径,以预防 COVID-19 等冠状病毒的病毒感染或处理肺部纤维化。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叫增龄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是与年龄相关的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在英、美等发达中国是65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眼病中最常见的原因。在中国,由于人口趋于老龄化,其他致盲原因得到或加强了控制,老年性黄斑变性亦日益成为重要的致盲性眼病。

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新冠感染的人在一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更高。 根据本周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的研究记录超过 800 万人,其中包括 180,000 人感染了 COVID-19。

新冠感染后脑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神经病学论文,科学家描述了人类大脑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改变,包括嗅觉和记忆相关脑区的改变。研究结果或揭示新冠肺炎的损伤效应,增进我们对这种疾病如何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认识。至于这些效应是否会长期持续,以及是否部分可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