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神经活动记录的柔性有机晶体管的发展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徐晓敏副教授团队就有机晶体管基本元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电解质门控晶体管、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构建、工作原理到柔性高密度阵列的制备策略、用作神经活动记录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徐晓敏副教授团队就有机晶体管基本元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电解质门控晶体管、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构建、工作原理到柔性高密度阵列的制备策略、用作神经活动记录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开发出高效的有机双极晶体管(OBJT)。研究人员使用N型和P型掺杂的高结晶红荧烯(rubrene)薄膜晶体构建有机双极晶体管,并在底部垂直堆叠矩形发射电极,与中间的基底电极和矩形集电器电极构成PNP结构,再添加本征薄膜以改善反向泄漏并最终形成PINIP结构。
在信息量急剧增加的IoT社会中,需要开发兼具轻量性和高信息处理能力的高性能移动终端。集成有机晶体管的有机集成电路作为其核心技术备受期待,但由于无法应用现有的微细加工技术,存在集成度非常低的课题。
日本东京大学使用特殊的U型金属膜图案,研制出在具有高度溶液排斥性的特殊表面上印刷有机半导体薄膜的方法,推进有机薄膜晶体管液晶屏的发展,助力未来实现低成本、大面积、轻量级和可穿戴电子产品。
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是制造可折叠智能手机柔性电子电路的关键部件,然而,由于有机半导体跳跃传输,常规水平的有机薄膜晶体管非常慢,因此它们不能用于高频应用中。特别是对于低功耗逻辑电路(例如用于射频识别(RFID)的逻辑电路),必须开发能够实现高工作频率以及可调器件特性(即阈值电压)的晶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