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佐治亚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熔融渗透技术,用于固态电池可扩展生产。这种制造工艺有可能使电池制造商生产出更轻、更安全、能量密度更大的电池。
佐治亚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熔融渗透技术,用于固态电池可扩展生产。这种制造工艺有可能使电池制造商生产出更轻、更安全、能量密度更大的电池。
东京工业大学(Tokyo Tech)、东北大学、国立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工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清洁的电解液/电极界面是实现高容量固态锂电池(SSLBs)的关键。他们的发现可以为改进电池设计铺平道路,提高移动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容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电动汽车所有固态电池的开发商Solid Power宣布,其位于科罗拉多州路易斯维尔的工厂正在该公司的连续生产线上生产20 Ah多层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大众汽车集团支持的下一代电动汽车(EV)用固态锂金属电池开发商QuantumScape公司发布的性能数据显示,其技术解决了阻碍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广泛采用的基本问题,包括充电时间(电流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工作温度。
Solid Power宣布生产和交付该公司的第一代多层,多安培小时(Ah)全固态锂金属电池。Solid Power的基于硫化物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是使用锂离子行业标准流程和自动化设备制造的。Solid Power产生的每个电池都不含任何液体或凝胶。
从各大新闻头条来看,固态电池似乎已经“触手可及”,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广泛应用至电动汽车领域,并在较小范围内应用至其他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在2019 年 9 月的北美电池展(2019 Battery Show of North America)上,有关固态电池的专家讨论和演讲数不胜数。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在展会的“固态电池可行性”圆桌讨论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项技术至少在未来五年内都无法达到量产电动汽车的标准。
近年来,锂电池作为储能器件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然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越来越接近其能量密度的极限,使用易燃有机电解液也使其安全性受到严峻考验。因而,亟需开发下一代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固态电池是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质的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其具有安全性能高和能量密度高的特点。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以非常低廉的费用大量生产被称为下一代电池的”固态电池用固体电解质”的技术。据研究人员介绍,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制作以液体电解质为基础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现有生产线。利用这一技术,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只要构筑部分工程板块的设备,就可以轻松大量生产出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