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官生物制造的重要一步:模仿心肌螺旋排列结构 增材纺织法造出人工心室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生物学工程师首次研发出一种带有螺旋状排列心肌细胞的人类心室生物混合模型。实验表明,这种排列会使每次心脏收缩时心室的泵血量显著增加,解决了长久以来人工心脏制造的瓶颈。该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科学家构建出新型微型心脏,或有助于加速心脏病治疗
美国波士顿大学领导的研发团队利用纳米工程部件和人类心脏组织的组合构建出新型微型心脏,名为“微型泵”。该设备仅3平方厘米,其定制部件安装在一块3D打印的薄塑料上,可像人的心室一样工作。研究人员从成人身上提取了一个皮肤细胞、血细胞或其他任何细胞,并将其重编程为胚胎样干细胞,再转化为心脏细胞。

可自主跳动的人类自组织心脏类器官培育成功
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育出“迷你”心脏类器官,称为“类心脏”,它们可以自行组织为心腔状结构而无需实验支架,可自主跳动。这一成果可能会彻底改变对心血管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的《细胞》杂志上。

人造心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如今,人工心脏通常是植入病人体内的小型设备,并通过引出皮肤的管子连接到便携式外部控制器。就是说,人造心脏的技术和运行机制可以有很大的不同。例如,2017年,一群中国研究人员基于火箭技术创造了一颗人造心脏。心脏利用磁悬浮液使摩擦最小化。这使其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并帮助发电机寿命更长。

“中国造”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轻至180克:商用落地时间暂不确
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专题报道了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人工心脏,被称之为“中国心”。数据显示,我国至少有1000万心力衰竭患者,居世界前列。对于心衰患者的治疗方法通常只有两种,一是心脏移植,二是人工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