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追踪:揭开海洋水下塑料微粒的神秘面纱
我们常说的海洋“塑料垃圾带”,是不是总觉得它们像幽灵船队一样漂浮在海面上?新闻图片里触目惊心的大片塑料垃圾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一项最新研究带我们潜入蔚蓝之下,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海洋中的塑料污染远不止于表面,水面之下的世界,隐藏着一个更为庞大和复杂的塑料微粒(Microplastics)“水下冰山”。
塑料微粒:海洋里的“隐形”污染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主角——塑料微粒。它们并非特指某种塑料,而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大约芝麻粒到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微米级别)的各种塑料碎片、纤维、颗粒等。它们有些是“天生如此”,比如化妆品里的柔珠;但更多是“后天形成”,由大块塑料垃圾在阳光、海浪、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破碎、分解而来。据估计,每年有高达900万至14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最终会变成这些微小的塑料。
这些塑料微粒数量惊人,已经成为海洋塑料污染的主要“计数单位”。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研究它们,大多像是在海面上“捞鱼”——使用网孔较大的拖网(通常只能捕获大于几百微米,即0.2-0.3毫米以上的颗粒),并且主要集中在海面下几十厘米的表层水域。对于水面之下的巨大主体——也就是深海里的塑料微粒分布情况——知之甚少。
挑战重重:给水下塑料计数有多难?
为什么水下的塑料微粒研究这么难?
- 极其复杂多样:这些塑料微粒有各种尺寸、形状(碎片、纤维、球体…)、密度(有的轻飘飘,有的沉甸甸)、颜色,甚至还穿着不同的“外衣”——附着在它们表面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塑料圈”),这层“外衣”还会改变它们的沉浮和命运。这使得采样和分析变得异常复杂。
- 方法五花八门: 更让人头疼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测量尺”。不同的研究团队使用着孔径大小不一的滤网(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同的采样设备(水泵、采样瓶、拖网)、不同的鉴定方法(显微镜目测、化学分析如红外光谱)。测量结果自然千差万别。研究数据显示,不同研究报告的塑料微粒丰度(单位体积水中的颗粒数量)竟然能相差高达8个数量级(也就是从1到1亿倍)。这极大地阻碍了我们整合数据,看清全球图景。
为创新充能 1元 查看完整内容!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