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物理系张广铭教授与中山大学王猛教授领导的实验研究团队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一种液氮温区压力下可实现超导的镍氧化物——镧镍氧327(La3Ni2O7)。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做出的一项突破性科学发现,也是理论与实验工作者深度合作产生的科学成就。

高温超导机理是Science杂志评选出来的人类目前面临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对它的认识将从根本上突破1957年创立的、并统治超导领域长达60多年的Bardeen-Cooper-Schrieffer(BCS)理论的范畴,将带来意义深远的基础科学革命和应用的发展。

自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发现以来,其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是凝聚态物理中的核心问题。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母体是反铁磁Mott绝缘体,通过向母体中掺入适量的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可以实现高温超导电性。

由Skolkovo科学技术学院(Skoltech)的Artem R. Oganov和RAS晶体学研究所的Ican Troyan博士领导的国际团队最近研究了一种新型高温超导体,氢化钇(YH 6),以期在较低压力下达到室温超导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重复出之前德国、美国研究组发现的LaH10+δ高温超导体,并发展了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开展兆巴高压下的原位激光加热与标准四电极电阻测试技术。该实验路线相对简单、易于推广,有助于推动超高压下富氢高温超导材料的探索研究。

电流在超导体内能不受阻力的影响,可以100%传递电能,不损失能量也不产生废热。如果能在室温实现超导体,将是一个颠覆性技术。美国海军发表了一份关于室温超导体的专利。不同于其他同性质的专利,它并不着重于任何化学配方,而是描述一个能产生超导的物理机制。尽管专利内并没有实验数据佐证,其提出的方法可信度非常高。

高温超导是材料的电阻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约243摄氏度)趋于零的物理现象,而展示高温超导特性的材料是采用氧化铜平面的陶瓷。俄罗斯SuperOx公司完成首次高温超导电动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