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曹光旱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程金光、周睿等多个研究组在笼目晶格材料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合成、表征了新型铬基笼目晶格反铁磁体CsCr3Sb5,并通过压力调控,在磁有序消失的临界点附近观察到超导电性。该结果为进一步探寻笼目晶格中的新颖量子态、理解非常规超导机理提供了崭新的研究平台。相关成果以“Superconductivity under pressure in a chromium-based kagome metal”为题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超导材料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超导材料具有在低温下电阻消失的特性,这使得它们在能源传输和强磁场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传统的超导材料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磁场的容忍度有限,或者在制造过程中成本高昂。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超导材料,以克服这些限制。

美国能源部能源高级研究计划局 (ARPA-E) 宣布向三个开发超导带材新型制造技术的项目提供 1000 万美元资金。实现广泛使用的低成本高温超导(HTS)带材可能会对美国向净零能源未来的过渡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合成了室温超导体(K,127C),该超导体在环境压力下工作,具有改性的铅磷灰石(LK-99)结构。用临界温度()、零电阻率、临界电流()、临界磁场()和迈斯纳效应证明了LK-99的超导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教授团队的应剑俊特任研究员等人与南京大学孙建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超高压技术手段,发现元素钪在高压下具有高达36K的超导转变温度,刷新了元素超导最高转变温度纪录。相关研究成果于22日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

一个追求在能源传输和交通方面实现超导的探索,一直因高昂的成本而受阻。现在,一支来自休斯敦大学和德国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利用超导体沿着现有的公路基础设施运输货物和能源等。

近日,中国科大曾长淦教授、李林副研究员研究团队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解宏毅副研究员等合作,在二维电双层结构层间长程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筑石墨烯与氧化物界面超导体系的复合结构,该团队揭示了二维半金属和二维超导体之间由于量子涨落诱导的巨幅超流拖拽效应。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团队的最新发现,使实现室温超导的可能性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包括:将一种名为硫化钼的二维材料与另一种名为碳化钼的材料分层。碳化钼是一种已知的超导体(电子可以在没有任何电阻的情况下流经材料)。即使是最好的金属,如银或铜,也会通过加热而损失能量,这种损耗使得长途输电的成本更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学术期刊《自然》刊发该校陈仙辉院士团队吴涛教授等人的最新发现,他们利用高压下的核磁共振谱学技术,在笼目超导体铯钒锑中观察到一种由压力诱导的新型电荷有序态,并发现该电荷有序态与超导态在压力下呈现出一种类似高温超导体的竞争相图。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固态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证明扭曲的石墨烯可用于制造超导器件的基本组成部分约瑟夫森结(Josephson junction)。

将两种具有特殊电学特性的材料(单层超导体和拓扑绝缘体)结合起来的新方法,为探索拓扑超导这种不寻常形式提供了迄今为止的最佳平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近日《自然·材料》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如何将这两种材料“配对”。这种组合为拓扑量子计算机提供比传统计算机更稳定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利用DNA精确修改碳纳米管晶格,使晶格可以按需精确组装并按预期发挥作用,从而克服了室温超导体研制过程中此前被认为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有望催生出能彻底改变电子技术的室温超导体。

据2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副教授马扎尔·阿里及其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零磁场的单向超导性,这自1911年发现“超导体”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他们利用二维量子材料,制造出约瑟夫森二极管,为超导计算铺平了道路,或彻底改变集中式计算和超级计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物理学院、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陈仙辉、吴涛和王震宇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笼目结构(kagome)超导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政道研究所的郑浩、贾金锋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Bi2Te3/NbSe2体系中成功产生并探测到由库珀对动量导致的分段费米面

中科大物理学院、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陈仙辉、王震宇超导研究团队与安徽大学单磊研究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蒋坤特聘研究员合作,近日在笼目结构(kagome)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周又和教授团队制备出的超轻质YBCO超导块,不仅具有结构复杂、高超导性的优良特性,且其临界电流密度还提高到了传统冷压烧结样品的3.15倍,其密度值也为目前国际最低。

铝酸镧(LaAlO3)和钽酸钾(KTaO3)是两种绝缘体,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界面就能导电甚至出现超导现象。这种刚刚“问世”的界面超导引发了科学家强烈的兴趣,来自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中科院物理所等机构的学者发现,可以像调控半导体器件那样,用电压连续调控LaAlO3/KTaO3界面的导电性质:随着门电压的变化,它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同时,研究团队还在这一界面观测到了可被连续调控的量子金属态等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