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名出生时失明的儿童在接受 MeiraGTx 的研究性基因治疗后视力均恢复,这些数据促使该生物技术公司寻求 AIPL1 相关严重视网膜营养不良症的加速批准。

最新研究进展显示,先导编辑器是一种通用的基因编辑形式,可用于纠正大多数已知的致病基因突变。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治疗遗传疾病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设计了一种类似病毒的颗粒,将先导编辑器高效地传递给小鼠细胞,以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该研究成果8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复旦大学的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开展了关于如何有效重建失明患者视觉功能的研究。他们成功地利用氧化钛纳米线阵列人工光感受器在失明小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上实现了视觉功能的修复。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

人与机器的融合是科幻故事中的典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迈出了朝着这种半人半机器的生物的第一步:人们使用起搏器治疗心律不齐,使用人工耳蜗改善听力,视网膜植入物帮助几乎失明的人至少能够看到一点光线。

据印度媒体wionews27日报道,在全球首例角膜自体移植手术中,意大利医生将一位双目失明八旬男子左眼的整个眼表,包括角膜、整个结膜和部分巩膜移植进失明的右眼内,使其右眼恢复了视力。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也很容易出现视力障碍。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一篇研究文章表明,美国 1.8%(即约 120,000 名)的痴呆症患者有某种视力问题。

UVA Health 科学家发现了导致眼睛有害血管生长的未知因素,这可能导致致盲性黄斑变性和其他常见视力丧失原因的新疗法。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个新靶点,可防止与眼部疾病相关的异常血管缠结的形成,例如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缺血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

2023年1月12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动物模型中证明了使用脂质纳米颗粒和mRNA结合治疗罕见遗传性失明的可能性。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括脑部、脊髓及视神经的创伤性损伤,是全球引致残疾的主要成因,甚至是第二大致命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通常会引致患者丧失感官、运动或视觉功能,为现今临床医学及科研界所面对的一大难题。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大)的神经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小分子,可以有效于视神经受损后促进神经再生,并恢复其视觉功能,为青光眼等疾病引致视神经受损而丧失视力的病人带来希望。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药学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在动物模型中证明了使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治疗与一种罕见遗传疾病相关的失明的可能性。这种基于纳米技术的基因治疗方法或改善治疗遗传性失明的方式,也有助开发新型新冠疫苗。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从干细胞中生长出来的视网膜细胞可以与邻居接触,完成一次“握手”,这可能表明这些细胞已经准备好在患有退行性眼病的人身上进行试验。
瑞典林雪平大学和LinkoCare生命科学公司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一种由猪皮中的胶原蛋白制成的类似于人类角膜的植入物。在一项试点研究中,植入物使20名角膜病变患者恢复了视力,其中大多数人在接受植入物之前是失明的。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该项研究,以生物工程植入物作为人类角膜移植捐赠的替代方案,为角膜失明和视力低下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科学家声称能使死亡的人眼细胞复活,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为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部疾病提供了更好的方法,这是导致视力丧失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它还可以为恢复其他类型的神经组织奠定基础,也许有一天会用于视网膜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