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科学家利用人类胎儿脑组织开发出可在体外自组织的3D微型器官,这一研究成果被《细胞》杂志报道。这些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为研究大脑如何发育开辟了全新道路,并为研究脑发育相关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提供了宝贵手段。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研究人员报告称,经过数年探索,他们在建立更好胃肠道疾病研究模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种复杂的下一代肠道类器官,其中包含功能性免疫系统的关键要素。这是第一个包含功能性免疫系统的体内类器官。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 (TMDU) 的研究人员发现,悬浮生长的人体细胞球状体在转移到生物反应器时会成熟为人体肠道类器官,并在移植后分化为复杂的肠道组织。在实验室中培养人体器官是恐怖电影和科幻书籍中常见的比喻。但在实验室中培养微型器官样组织已经触手可及。日本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在实验室中更轻松、更高效地培养肠道微型器官。这为再生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造出了一种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脑电图(EEG)电极帽,用于测量笔点大小的大脑模型中的脑电活动,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神经疾病以及危险化学物质如何影响大脑。相关论文17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微型大脑开发出微型脑电图电极帽。微型大脑指实验室培养的模拟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人类细胞球,有助于解释脑疾病发展过程。

近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利用类器官芯片,建立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肝-胰岛类器官互作体系,在体外模拟人体肝脏-胰岛轴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糖刺激响应,为糖尿病等复杂代谢性疾病研究和新药发现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技术。

尽管近年来针对肿瘤的免疫治疗迅速发展,但用于肿瘤免疫药物高通量筛选的器官模型仍然缺乏。近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了题为“An organoid-based screen for epigenetic inhibitors that stimulate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potentiate T-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的文章。

新冠相关的研究目前与动物实验密不可分,但是替代方法正在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未来科学可能实现不用动物实验的方式进行。用于研究抗新冠疫苗的试验动物主要是小鼠。新冠推动了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器官模型或计算机模拟,以便在对抗病毒方面取得更快的进展。

在实验室中生长出简化的、微型版本的类脑器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宝贵的模型,用于研究认知障碍以及疾病是如何在这个极其复杂的器官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最近我们看到这些器官体与真实的东西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科学家们对20个月大的实验室生长的大脑机体进行了首次分析,发现它们的成熟过程很像人类的大脑,遵循内部时钟来指导它们的发育。

近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团队在类器官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成功建立了类器官均一化、自动化、高通量培养平台,制备的人源和鼠源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类器官,形态结构均一,忠实地保留了源组织/肿瘤从基因分子细胞到组织生理病理的特性、对药物和治疗的反应功能。其中肿瘤类器官高度保持了源肿瘤的异质性和患者之间的异质性,为肿瘤的发病机理研究、药物和疗法的筛选和评价、个体化精准治疗,以及再生医学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平台和疾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