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机接口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一方面可以帮助渐冻症、脊髓损伤、癫痫等脑疾病患者康复;另一方面有望实现脑机融合智能,直接拓展人脑信息处理能力。2023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带领团队设计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在宣武医院成功进行首例临床植入试验。宣武医院赵国光院长、单永治主任团队主持手术规划及植入手术。1月29日,联合团队召开临床试验阶段总结会,宣布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广泛的科技革命。特别是在神经科学领域,新技术的出现正改变我们理解和操作大脑的方式。从早期的粗糙脑电图(EEG)到如今的先进脑机接口(BMI),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更有效、更精准的方法来解码大脑的神秘语言。近年来,非侵入性技术因其安全性和便捷性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这个背景下,一项最新研究突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近日,美国一家脑机接口公司Syncchron在纽约西奈山卫生中心完成了美国第一例通过血管植入的脑机接口手术。这项成果可能意味着未来不需要开颅手术,就能将脑机接口植入人脑内,获取较高质量的脑电信号,进一步在降低大脑损伤和利用大脑之间寻得平衡。
复旦大学自研全无线侵入式64通道脑机接口芯片模组,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研发成功前,国际上在该领域尚未有成熟先例。在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2019年会上,复旦团队发表的无线脑机接口芯片设计论文荣获“生物医疗方向最佳论文奖”。2020年,他们再度在这一国际顶级科技会议上获得“学生最佳论文奖”。

临床试验中使用的脑机接口通常采用笨拙的电缆连接到人脑中的传感阵列,因此计算机可以解码神经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外部设备。但是,这种情况即将发生改变。无需物理线缆束缚,研究人员展示了无线脑机接口技术。

对一种旨在通过电刺激治疗大脑的首创装置进行的人体试验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有希望的结果。这种被称为Stentrode的植入物有可能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但在这些最初的试验中,已经为两名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MND)的澳大利亚男子带来了显著的生活质量改善。

据外媒SlashGear报道,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看到大脑植入物将成为一种常见的技术–首先是为那些患有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的人,之后是作为普通人寻求认知能力提升的一种增强手段。尽管脑机接口(BCI)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日益增多,但在这项技术的伦理学方面却进展甚微。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一支研究团队,已经在瘫痪患者身上演示了首个“即插即用”的“大脑义体”。借助机器来解码大脑的电信号,为未来的医学功能修复打开了更多的可能 —— 比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筛查、对内部器官的监测、以及让瘫痪患者重新获得对义肢的控制能力。

神经血管生物电子医学公司Synchron刚以神经调控(interventional neuromodulation)脑机接口平台装置——Stentrode,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

哈佛创新实验室的华人企业BrainCo今日宣布,研发出脑机接口人类智能操作系统BrainOS,可无创收集人脑信号,称“人机交互领域进入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