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中,核酸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问题曾引发争议。近日,一项新技术不仅更准、更灵敏,还能区分“有传染性”和“无传染性”的患者,帮助精准隔离、减少社会恐慌。此外,超早发现病毒和监测治疗效果,可为重症预警和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数据,真正推动传染病防控进入“精准时代”。
新冠疫情中,核酸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问题曾引发争议。近日,一项新技术不仅更准、更灵敏,还能区分“有传染性”和“无传染性”的患者,帮助精准隔离、减少社会恐慌。此外,超早发现病毒和监测治疗效果,可为重症预警和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数据,真正推动传染病防控进入“精准时代”。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初期,医生们观察到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一些儿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几周,突然出现严重的多器官衰竭症状。这种被称为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疾病,影响了约1/2000名18岁以下的新冠患儿。尽管大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康复,但MIS-C的发病机制一直是个谜。
近期,一项发表在PLOS Global Public Health上的研究揭示了在SARS-CoV-2疫情高峰期间,智利的产妇死亡率出现了显著上升。这项研究基于智利卫生部卫生统计和信息部(DEIS)的数据,采用自然人口实验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在面对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诸多挑战中,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应对病毒突变是至关重要的任务之一。病毒,尤其是RNA病毒如SARS-CoV-2,其基因组高度易变,往往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突变,形成不同变种。这些突变不仅影响病毒的传播力,更关乎其引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甚至可能改变疫苗和疗法的有效性。因此,科研人员迫切需要具备高效、精准的工具,以便实时监测病毒突变动态,评估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并寻找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自2019年12月以来,全球一直在与一种叫做(SARS-CoV-2)的新冠病毒作斗争。这个病毒有很多不同的变种,其中一个叫做BA.2.86,它是Omicron的一个亚变种。这个变种在2023年8月被发现,它和Omicron的另一个变种XBB以及BA.2都不太一样。BA.2.86的刺突蛋白有30多个突变,这使得它能够更容易地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肺部继发性细菌感染(肺炎)在新冠患者中极为常见,影响了近一半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通过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病历数据,西北大学 Feinberg 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无法治愈的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是 COVID-19 患者死亡的关键驱动因素。它甚至可能超过病毒感染本身的死亡率。 科学家们还发现证据表明 COVID-19 不会引起人们通常认为会导致死亡的“细胞因子风暴”。
世卫组织在其官网上宣布,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月27日召开第14次会议,讨论新冠疫情是否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0日公布的决定显示:谭德塞遵循了委员会的建议,确认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斯坦福大学的新研究,新冠疫情病带来的相关压力因素从物理上改变了青少年的大脑,使他们的大脑结构看起来老了好几岁。到目前为止,这种”大脑年龄”的加速变化只出现在经历长期逆境的儿童身上,如被忽视和家庭功能障碍。与大流行有关的压力因素从物理上改变了青少年的大脑,使他们的大脑结构看起来比大流行前可比的同龄人的更老。
Oxford-AstraZeneca 疫苗的发明者之一 Dame Sarah Gilbert 教授在第 44 届 Richard Dimbleby 演讲中表示,未来的流行病可能比新冠更严重,需要更多资金来做好充分准备。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英国放宽对新冠疫情限制后,患有哮喘的成年人曾一度患严重哮喘发作的风险增加了一倍。哮喘症状进行性恶化的发作,称为恶化或哮喘发作,是这种情况下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哮喘影响英国超过 500 万人,全球超过 3 亿人。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和胸闷以及气喘和咳嗽。
欧洲/德国2022年新冠疫情及防疫政策走向,德国和欧洲疫情自去年年末以来呈现加剧趋势,2022年第一个月内,欧洲大部分国家新增感染受新变异病毒奥密克戎的影响,每周增幅在20%左右,连续创造新增感染新高,其中法国单日新增最高记录突破50万,德国也创下单日新增近25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