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革命性的全息显示技术给出了答案,旨在通过一副看似平凡的眼镜,彻底颠覆我们对于“观看”世界的传统认知。这项技术不仅挑战了现有显示技术的极限,更预示着一个无缝融合虚拟与现实的新时代的到来。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它是如何打破常规,让科幻变为科学现实的。

自1956年丹尼斯·加博尔发明全息术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光学全息是实现裸眼3D显示的理想途径。但是动态重构逼真立体场景的三维全息显示一直面临重大挑战,其中生成真实的三维全息图(3D hologram)是瓶颈问题。真实的三维全息图涉及对重构物体深度信息的连续精密调控,全息图深度信息调控能力越强,有效投影平面密度越高,人眼观测到的重构物体图像就越逼真。动态全息投影通常依赖空间光调制器(SLM)调制光场波前重构物体图像信息,然而即使采用最先进的SLM,目前生成的全息图深度调控能力也非常有限。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生产动态超高密度三维全息投影的新方法。这种尖端的全息技术能够将更多的细节融入到三维图像中,有可能导致对世界更真实的描述,用于虚拟现实和其他各种应用。

以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3D数字全息图可能很快就会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到目前为止,基于相移全息法的3D全息图可以使用带有偏振滤光片的大型专用相机进行捕获。然而,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刚刚开发出可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获取全息图的技术。

有如《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科幻电影中描绘的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的全息影像,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项新技术,能够在空中创造出可移动的全息图像。这项技术为人们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打开了新大门,使人们可以与共存于其周围空间的类似全息的虚拟物体进行互动。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自然·科学报告》杂志上。

全息电影,就像《星球大战:新希望》中R2D2为莱娅公主投射的电影一样,一直以来都是科幻小说里的技术想象,现在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通过使用 “超表面 “材料,可以以自然材料无法操纵的方式操纵光线,他们终于看到了创造真正全息电影的曙光。东京农业大学(TUAT)的一个团队的研究结果于8月3日发表在《光学快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