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让你的每次点击都有价值:byteclicks.com | 搜索引擎正在被AI污染信息源,中文优质信息越来越少了 |

中国研究团队解锁红外视觉的超能力

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在《细胞》(Cell)期刊上发表了突破性研究,通过开发一种新型上转换隐形眼镜(Upconversion Contact Lenses, UCLs),首次实现人类对近红外光的多维度感知(时间、空间和色彩),这一技术被誉为“解锁红外视觉的超能力” 。

1. 技术原理:纳米材料实现光波转换

  • 突破人眼局限:人类视网膜仅能感知400-700纳米的可见光,而近红外光(700-2500纳米)占太阳辐射能量的重要部分,传统上无法被察觉 。
  • 稀土纳米颗粒:研究团队利用镱、铒等稀土元素的上转换发光特性,设计了三色正交上转换纳米颗粒(trichromatic UCNPs),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红、绿、蓝三基色可见光,从而被视锥细胞识别。
  • 非侵入式设计:通过表面修饰和折射率匹配的高分子材料,将纳米颗粒嵌入隐形眼镜,实现高透明度(>90%)和高掺杂比例(7-9%) 。

2. 功能表现:多维红外视觉

  • 时空与色彩感知
    • 小鼠实验:佩戴UCLs的小鼠能分辨近红外光的闪烁频率和空间方位,并做出行为决策。
    • 人类志愿者:可识别近红外光的编码信息、复色光组合及复杂图案,甚至闭眼时因红外光穿透眼皮(70%穿透率)而获得更纯净的成像。
  • 三色视觉扩展:通过三色UCLs(tUCLs),人类可区分不同波长的近红外光,实现类似可见光的“色彩视觉” 。

3. 应用前景与挑战

  • 医疗与辅助技术
    • 色盲治疗:通过调节感知光谱范围,为色盲患者提供新解决方案 。
    • 手术导航:医生可直接观察近红外荧光标记的肿瘤位置,减少依赖大型设备。
  • 安防与军事:轻量化设计(0.05毫米厚)和低成本(约200美元/副)使其在夜间侦查、防伪识别中具潜力。
  • 当前局限
    • 分辨率与光源依赖:图像分辨率较低(约20像素/毫米),且需强红外光源辅助。
    • 生物相容性:长期佩戴的安全性和更换周期(建议每周更换)需进一步验证。

4. 跨学科合作与未来优化

  • 团队计划通过核壳结构设计提升光转换效率,并开发复合镜片系统以提高分辨率(目标100像素/毫米)。
  • 需融合视觉生理学、材料科学和光学技术,解决发射光定向输出等问题,以实现更精细的独立成像。

这项研究由复旦大学张凡团队与中科大薛天团队主导,是2019年小鼠红外视觉研究的非侵入式升级,标志着人类向“超级视觉”迈出关键一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