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能是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发展氢能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氢气的安全高效储存和运输限制了氢能的发展。目前,传统的加氢催化剂存在贵金属用量高、反应温度高等缺点,不利于有机液体储氢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探索温和条件下低成本的高效催化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陈新庆团队在温和条件下有机液体储氢方面取得进展。
氢能是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发展氢能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氢气的安全高效储存和运输限制了氢能的发展。目前,传统的加氢催化剂存在贵金属用量高、反应温度高等缺点,不利于有机液体储氢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探索温和条件下低成本的高效催化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陈新庆团队在温和条件下有机液体储氢方面取得进展。
来自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LLNL)、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印度理工学院甘地讷格尔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创造了 3-4 纳米超薄MgB 2 金属氢化物纳米片,可显着提高储氢能力。该研究发表在Small杂志上。
莱布尼茨催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氢燃料储存和运输这一巨大问题。在今天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中央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分享了一种将氢储存在固体盐中的方法。
Mitsubishi Power Americas 和 Magnum Development 将在美国犹他州开始建设一个 300 GWh 的地下储氢设施。它将由两个容量为 150 GWh 的洞穴组成,用于储存相邻的 840 MW 具有氢气能力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厂产生的氢气。
催化脱氢技术是实现碳中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可在液体有机物中实现可逆储氢。然而,在温和的温度下,无氧化剂或无碱的催化脱氢仍然是一个挑战。
德国亥姆霍兹协会旗下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utsches Elektronen Synchrotron,DESY)的研究人员提出将氢储存在由金属钯制成的微小纳米粒子(直径1.2纳米)中的新方法。
来自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国际合作者使用计算方法,包括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来阐明具有有吸引力的储氢特性和直接实验室合成和验证的新型高熵合金。
德国汉堡航空运输业开始筹建氢能源相关开发平台,为新能源航空产业发展应用做准备。在未来两年内,德国汉堡出资,由德国航宇中心(DLR)、汉莎航空技术公司、应用航空研究中心(ZAL,汉堡民航主要研发中心)和汉堡机场合作进行氢能源维护/地面处理过程的设计/测试。
氢能能很好地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随着氢能源的不断加速发展,氢能将肩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使命。氢能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陆运水运等领域,但是氢气易燃易爆,十分危险,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储氢技术是目前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瓶颈。
据外媒TechCrunch报道,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Universal Hydrogen公司宣布获得205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是一家位于洛杉矶的初创公司,旨在为商用飞机开发储氢解决方案和转换套件,从而推动了航空业去碳化的竞赛。
位于德累斯顿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制造技术与先进材料研究所IFAM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固体氢化镁的超高容量储氢材料,用于PEM燃料电池应用。弗劳恩霍夫的POWERPASTE与水接触后会释放氢气。它的氢气容量约为10千克POWERPASTE→1千克氢气。这是一个1.6 kWh / kg的比能量和1.9 kWh /升的能量密度,约为锂离子电池容量的10倍。
储氢技术是制约大规模制氢的瓶颈。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手段,一是采用700巴左右的高压技术气态储氢,二是采取零下253摄氏度的低温技术液态储氢。这两条技术路线均具耗资耗能巨大的特点。德国亥姆霍茨盖斯特哈赫特研究中心(HZG)氢技术部负责人克拉森教授(Prof. Dr. Thomas Klassen)介绍,他的团队正在研究金属氢化物在储氢中的功能,重点领域覆盖基础材料的研发和储氢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