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对二甲苯(PX)合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科学家在对二甲苯(PX)合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二氧化碳和氢气直接合成对二甲苯,并创下单程时空收率的世界纪录。
1. 技术突破与创新设计
- 复合催化剂设计:安徽工业大学曾杰教授团队与日本富山大学合作,开发了“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金属氧化物模块催化二氧化碳加氢生成短链烯烃,分子筛模块则通过“胶囊化”设计(空心结构+孔径匹配)促进烯烃聚合、环化和芳构化,最终高选择性生成对二甲苯。外表面钝化处理进一步抑制副反应,使单程时空收率达1000.8克/千克催化剂·天,远超现有水平。
2. 环保与经济价值
- 替代传统工艺:当前工业合成对二甲苯依赖石油催化重整,每吨PX消耗4吨石油并排放3吨二氧化碳。新工艺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结合二氧化碳转化,实现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为高能耗传统工艺提供绿色替代方案。
- 产业链延伸:该技术可拓展至其他高附加值化学品(如乙醇、丙醇)的合成,推动碳链定制化生产。
3. 国际合作与产业化前景
- 全球合作案例:日本高化学公司联合富山大学等机构,已实现CO2衍生PX的初步商业化应用,用于生产登山队服的聚酯纤维,验证了技术可行性。
- 国内研发并行:厦门大学袁友珠团队此前提出CO2加氢耦合甲苯烷基化路线,在较低温度(360℃)下实现PX选择性70.8%,为当前技术提供了前期基础。
4. 挑战与未来方向
- 规模化瓶颈:催化剂稳定性、稀有金属成本及氢气制备能耗仍需优化。
- 政策与市场驱动:需结合碳税政策与可再生能源降本,加速技术落地。
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碳资源转化和绿色化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为“双碳”目标提供了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