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冠疫苗保护作用会迅速减弱?
COVID-19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持久性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接种疫苗或感染后能获得短期保护,但在几个月内就可能再次感染。最近《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重要机制,其关键在于骨髓中的一种特殊免疫细胞——长寿浆细胞(LLPC)的产生。
研究发现与方法
研究团队招募了19名志愿者进行骨髓抽吸检查,这些受试者在过去3年内接种了2-5剂mRNA新冠疫苗,其中5人报告曾感染过COVID-19。研究对象最近还接种了流感疫苗,并接种了细菌性疾病破伤风的加强针。研究发现:
- 几乎所有参与者的骨髓中都存在能分泌针对破伤风和流感抗体的LLPC
- 但仅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产生了针对SARS-CoV-2的LLPC
- 即使在这些受试者中,针对SARS-CoV-2的抗体仅占0.1%,远低于针对破伤风和流感的抗体水平
机制分析
研究人员提出,这种现象可能与SARS-CoV-2的表面特征有关:
- B细胞通过Y形受体识别病原体,需要同时与两个病毒表面蛋白结合才能发生”交联”现象,进而转化为LLPC
- SARS-CoV-2的刺突蛋白间距约为25纳米,这种间距过大,使得B细胞受体难以同时与两个刺突结合
- 这种结构特征可能导致B细胞无法有效交联,进而影响LLPC的发育

改进方向与潜在解决方案
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改进方向:
- 开发病毒样颗粒(VLP)疫苗:
- 可以将刺突分子间距缩小至约5纳米
- 具有更稳定的结构,可能诱导更持久的抗体反应
- 纳米颗粒疫苗:
- 正在研发的新型疫苗使用纳米颗粒技术
- 可以实现刺突蛋白的紧密排列
- 其他创新方案:
- 如改进刺突蛋白的组织结构
- 开发新型递送系统
这项研究为理解COVID-19疫苗免疫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目前的mRNA疫苗在诱导LLPC方面存在局限,但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持久、更有效的新一代疫苗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优化疫苗设计,特别是调整抗原呈递方式,有望开发出能诱导更持久免疫反应的疫苗。
然而,蛋白质间距可能并非影响免疫持久性的唯一因素。这提示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全面理解影响疫苗免疫持久性的各种因素,为开发更有效的COVID-19疫苗提供科学依据。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