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和医生对内分泌干扰化学物发出全球警报
摘要:
- 一份新报告指出,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会损害人体对激素的调节,已在消费品、食品、水和土壤中无处不在,对全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 全球有大约 35 万种合成化学品和聚合物,其中数千种可能属于内分泌干扰物。大多数在上市前并未研究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知和疑似内分泌干扰物存在于杀虫剂、塑料添加剂、化妆品和防水涂料中。
- 新报告研究了四种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的来源:塑料、农药、消费品和 PFAS。癌症、不孕症和肥胖症发病率的上升至少部分归因于人体内存在内分泌干扰物。
- 共同撰写该新报告的内分泌学会和国际污染物消除网络(IPEN)呼吁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条约,以限制和禁止内分泌干扰物的生产和使用。
日常中的隐形危机:内分泌干扰物的广泛存在与影响
一份权威报告揭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业化学品——内分泌干扰物(EDCs),报告研究了四种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的来源:塑料、杀虫剂、消费品和 PFAS。正成为全球众多疾病激增的背后推手。这些化学物质潜藏在塑料制品、农药、消费品乃至我们的饮用水中,悄无声息地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导致生殖问题、癌症、糖尿病、肥胖、心脏病等一连串严重健康危机,特别是对孕妇和儿童构成巨大威胁。
内分泌系统的微妙平衡:为何EDCs如此危险?
内分泌系统如同身体的指挥官,调控着生长发育、代谢、免疫功能等关键生命过程。而EDCs却能模仿或阻碍自然激素,破坏这个精密系统的平衡,引发一系列健康灾难。研究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人类疾病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有关,包括80%的致命疾病,如癌症和心脏病。
监管滞后:面对危机的全球反应
遗憾的是,全球对EDCs的管理远远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现。当前法规大多基于“量变引起质变”的老观念,忽视了EDCs即使在极低剂量下也能造成伤害的事实。尽管有如内分泌学会和国际污染物消除网络等组织的呼吁,以及多家医学协会的支持,加强监管的努力却面临重重阻力。
无处不在的暴露:从厨房到空气,EDCs的全面侵袭
从你我身边的塑料容器、化妆品到空气中的微粒,EDCs几乎无孔不入。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农残中的草甘膦,甚至是婴儿食品中的砷,都在不断累积于人体,而消费者往往对此一无所知。更令人担忧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宽松的环保标准下,成为这些化学物质生产和废弃的重灾区。
行动的呼唤:国际协作与公众意识提升
鉴于EDCs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正逐步采取措施。欧盟已经先行一步,着手限制和禁止某些内分泌干扰物,而联合国环境大会也被寄予厚望,有望推动全球性协议以应对这一危机。然而,面对部分国家的反对声音,实现全面管控仍需更多国际合作与公众意识的觉醒。
内分泌干扰物的威胁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迫在眉睫。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科学研究与跨国合作,共同对抗这一全球健康挑战,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
报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