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首次实现亚分子分辨的单分子光致荧光成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院士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亚分子分辨的单分子光致荧光成像,为在原子尺度上展显物质结构、揭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本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该成果于8月10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上。

用光实现原子尺度空间分辨一直是纳米光学领域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的出现点燃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然而,荧光发射与拉曼散射过程不同,分子荧光在金属结构非常靠近分子时会由于非辐射过程被放大并占主导而导致荧光信号被淬灭,这极大限制了近场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发展,也是迄今为止SNOM荧光成像空间分辨率很少达到10纳米左右水平的根本原因。
针对以上挑战,该团队对等离激元纳腔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调控,特别是探针尖端原子级结构的制作与控制。他们通过精致的针尖修饰方法在探针尖端构筑了一个原子尺度的银团簇突起结构,并将纳腔等离激元共振模式调控到与入射激光和分子发光的能量均能有效匹配的状态,再采用超薄的三个原子层厚的介电层隔绝分子与金属衬底的电荷转移,从而成功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致发光成像。
他们惊喜地发现,当探针逼近分子时,即便间距在一纳米以下,光致发光的强度还是一直在随间距的变小而单调增强,通常存在的荧光淬灭现象完全消失。这充分保证了这项技术发明的普适性,为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研究结果实现了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领域长期期待的用光解析分子内部结构的目标,为在亚纳米尺度上探测和调控分子局域环境、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对于近场光谱学和显微学的基础认知与技术发展都至关重要。[科技日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开发带有”化学透镜”的显微镜
- 我国学者研制出可观测原子图像的“防震”显微镜
- 科学家开发出Piccope新型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晶体原子中的电子
- 研究人员开发一种提高原子力显微镜成像技术的新方法
- 香港大学开发光纤激光显微镜为分析细胞分子和临床应用带来突破性进展
- 韩国COXEM公司推出新型台式显微镜EM-30N
- 伊利诺伊大学新研究推动了光学显微镜的发展
- 普渡大学开发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取得巨大突破
- 冷冻电镜新研究:利用廉价技术制作高分辨率图像
- 全球首个商业化3D病理组织影像系统
- 科学家在太赫兹成像技术取得新突破:开发低成本单像素太赫兹相机成像速度提升了100倍以上
- 科学家开发一种新型矩阵超声成像方法极大提高了分辨率
- 科学家借助冷冻电镜获得了迄今最清晰的蛋白质图像
- 哈工大在新型生物光学显微成像技术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 世界上最小的成像设备可对血管内部进行3D扫描
- 全球首个商业化3D病理组织影像系统
- 光声成像探索深层组织:韩国科研团队用镍基纳米粒子开发一种低成本光声成像方法
- 研究人员利用Mesolens新成像技术发现细菌生物膜中新弱点
- 新的PET/MRI方法精准定位慢性疼痛位置,改变治疗方式
- 基于人工智能AI的增强医学超声应用
- 研究人员利用自动3D神经映射解开复杂的大脑网络
- 新型光场显微镜高速记录大脑神经元活动和血流的快速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