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大学用红外激光器制冷固态半导体材料冷却低于室温至少20°
在一般人看来,激光会加热物体。但激光也有希望做到相反的事情–冷却材料。能够冷却材料的激光器可以彻底改变从生物成像到量子通信等领域。
2015年,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可以使用激光将水和其他液体冷却到室温以下。现在,同一个团队已经使用类似的方法冷却固态半导体。正如该团队在6月23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论文中所显示的那样,他们可以使用红外激光将固态半导体冷却到低于室温至少20摄氏度。
该装置是一个悬臂–类似于跳水板。悬臂以特定频率振动。它可以在室温下对热能作出响应而振荡。这样的设备可以成为理想的光学机械传感器,通过激光可以检测其振动。但是,这种激光还会加热悬臂,从而削弱其性能。
研究人员表示,一直以来纳米器件的激光加热是一个大问题,该研究使用红外光冷却谐振器,以减少系统中的干扰或’噪声’。这种固态制冷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光机械谐振器的灵敏度,拓宽其在消费电子、激光和科学仪器中的应用,并为光子电路等新应用铺平道路。
该团队是第一个展示 “纳米级传感器的固态激光制冷 “的团队。
由于谐振器性能的提高和用于冷却谐振器方法的改进,该成果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半导体谐振器的振动使其可以用作机械传感器,用于检测各种电子产品中的加速度、质量、温度和其他特性–例如用于检测智能手机朝向的加速度计。减少干扰可以提高这些传感器的性能。此外,与试图冷却整个传感器相比,使用激光来冷却谐振器是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可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在他们的实验设置中,一条微小的硫化镉带,或者说纳米带会在室温下自然地发生热振荡。
在悬臂末端,研究小组放置了一个微小的陶瓷晶体,其中包含一种特定类型的杂质,离子。当研究小组将红外激光束聚焦在晶体上时,杂质从晶体吸收了少量能量,导致其发出的光波长短于激发晶体激光。这种“蓝移辉光”效应冷却了陶瓷晶体及其所附着的半导体纳米带。
研究人员使用两种方法来测量激光对半导体的冷却程度。首先,他们观察到了纳米带的振荡频率的变化。
纳米带在冷却后变得更硬、更脆–更耐弯曲和压缩。因此,它以更高的频率振荡,验证了激光已经冷却谐振器。该团队还观察到,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晶体发出的光平均转向更长的波长,这也表明冷却了。
利用这两种方法,研究人员计算出谐振器的温度比室温下降了20摄氏度。制冷效应只需要不到1毫秒的时间,并且只要激发激光器开启就会持续。
在未来几年,研究人员期待看到这种激光冷却技术被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改造,以提高量子传感器的性能。
研究人员表示,该方法还有其他潜在的应用。它可以构成高精度科学仪器核心,利用谐振器振荡变化精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如单个病毒粒子。冷却固体组件的激光器也可以用于开发冷却系统,以防止电子系统中的关键组件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