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团队在钙钛矿光伏器件“埋底界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北大团队对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埋底界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首次阐明了“埋底界面”中“微结构-化学分布-光电功能”的科学关系,明确指出“埋底界面”非辐射复合能量损失的主要来源,建立起钙钛矿光伏器件“埋底界面”的可视化研究平台

福建物构所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获进展
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具有合成简便、能级和带隙更易调节以及形貌稳定性好等优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受体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A-D-A)为骨架构型的小分子受体材料的研究较为广泛。近年来,得益于众多A-D-A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取得进展。

德国研究人员首次将钙钛矿有机太阳能电池用火箭送入太空
德国的研究人员首次将钙钛矿/有机太阳能电池用火箭送入太空。这些太阳能电池经受住了太空中的极端条件,利用太阳光和地球表面的反射光产生能量。这项研究工作于8月12日发表在《 Joule》杂志上,为未来近地应用以及潜在的深空任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