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低损耗量子芯片互联技术获突破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超导量子计算团队提出并实现了超低损耗的量子芯片互联技术,将芯片间量子态传输的保真度提高到单芯片水平(99%)。研究团队实现了5个量子芯片的互联,并展示了跨3个芯片的12比特最大纠缠态(GHZ态),为大规模、可扩展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奠定了基础。

硅基量子芯片中自旋轨道耦合强度高效调控实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郭国平教授、李海欧教授等人与合作者携手,在硅基锗空穴量子点中实现了自旋轨道耦合强度的高效调控,这对该体系实现自旋轨道开关以及提升自旋量子比特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知名期刊《应用物理评论》上。

中国科大在微波谐振腔探测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微波谐振腔探测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微波超导谐振腔,实现了对半导体双量子点的激发能谱测量。

科研人员在超导量子电路调控领域取得新突破
超导量子电路系统(circuit-QED)是实现化大规模量子计算最有潜力的平台之一。近些年来超导量子芯片的可计算比特数目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性地进行比特耦合,从而避免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串扰。一个较为实用的方案就是在二维布线的量子芯片上实现可调的比特手性耦合。但是如何破坏比特和量子通道相互作用的空间对称性,进而实现手性,一直是未被解决的难题。

美军资助项目:量子芯片制造为可扩展量子处理器铺平道路
一项由美军方资助项目标志着可扩展量子处理器领域的转折点,它使用基于金刚石的量子比特和量子光子学生产出了该类型最大的量子芯片。建造量子计算机将需要数以百万计的量子处理器,而麻省理工学院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新研究(由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发展司令部的陆军研究实验室的分布式量子信息中心部分资助和管理)展示了一种扩大处理器生产规模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