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网站2024年7月25日报道,于利希研究中心和韩国 IBS 量子纳米科学中心 (QNS) 的研究人员在量子传感器上取得科学突破。这种量子传感器可以测量原子尺度的微小磁场,从而实现了长期以来的科学梦想:一种用于研究量子材料的类似MRI的工具。

可见光只是电磁光谱的一小部分,而对频率超出人类视觉的光波的操纵使手机和CT扫描等技术成为可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计划利用以前未使用的频谱部分。新研究发现可能带来用于量子传感的太赫兹技术

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利用六方氮化硼二维层中的硼空位,首次完成了在纳米级排列量子传感器的精细任务,从而能够检测磁场中的极小变化,实现了高分辨率磁场成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将一种特殊材料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后发现,该材料中原子的一个核心性质——它们的排列,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冻结”,而是保持在“液体”状态,类似于水无论多冷都不会结冰。这种新的量子材料可作为模型系统,开发新型高灵敏度的量子传感器。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将固态量子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100倍。通常,固态量子传感器依赖量子效应来执行检测,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尤其是量子比特在光子爆发中释放的能量可能会引入噪声,影响传感器灵敏度。研究人员在PRX Quantum杂志上详细介绍了该发现。

东京工业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解决电动汽车低效的方案。在发表于6日《科学报告》杂志上的研究中,该团队报告了一种基于钻石量子传感器的检测技术,该技术可以在测量电动汽车大电流时,以1%的精确度估计电池电量。

美陆军C5ISR中心正在开发“里德堡”(Rydberg)量子传感器。该量子传感器能够探测长波段、短波段和传统波段间的信号,为士兵的战场通信、频谱感知和电子战能力释放新的潜力。

量子陀螺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量子传感器,能够大幅度提高多种载体的导航精度。作为量子陀螺的理想光源,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VCSEL)具有体积极小,工作电流低,可非致冷工作、激光光斑与原子系统可直接耦合等优势。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曾贵华教授团队在Nature伙伴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发表了题为“Parameter estimation in quantum sensing based on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研究论文,在智能量子传感方向取得重大进展。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是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5年IF = 9.058)。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数学模拟表明,有可能设计一种基于量子物理学的量子传感器,可以检测SARS-CoV-2病毒。这种新方法可能提供更快、更便宜和更准确的检测,包括识别新的变种。

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的研究团队近日展示了一种新型的量子传感器,能够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像阿尔茨海默氏症这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扫描仪能精确地检测到神经元发射时产生的磁场微小变化。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前由东京工业大学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使金刚石制造的量子传感器实现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技术,该技术能够捕捉到非常微小的磁力变化。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改进量子传感器技术的材料方面取得了进展。医学、导航和信息技术在未来可以从中受益。氮化硼是一种技术上有趣的材料,因为它与其他二维晶体结构非常兼容。因此,它为人工异质结构或建立在其上的具有新特性的电子设备开辟了道路。

虽然,量子计算的研究仍在快速进行,但量子计算机可能还需要十年或二十年才能实现。量子计算机有朝一日将彻底改变信息处理方式,涉及从药物研发、先进电池、机器学习到密码学等的应用。然而,目前缺乏了一个有意义的衡量标准,对大型量子计算机进行量化衡量实现后的实际效用或变革性。

德国传感器制造商Sick已与Trumpf的专业子公司Q.ANT签署了一项协议,以使量子传感器技术可用于工业用途,从而有可能实现以前无法实现的精确测量。他们说他们已经成功地测试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批量生产的量子光学传感器。计划于2021年推出的第一个商业版本将用于分析空气中的物质,并能够检测到比人的头发小200倍的微粒。

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牵头的一个项目证明了掺有荧光微粒的玻璃纤维如何充当磁场传感器,为可现场部署的量子计量学应用铺平了道路。这一突破发表在《APL Materials》上,有可能使这种传感器更易于制造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