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型桥梁到小型医疗植入物,传感器已经无处不在,它们所扮演的角色正日益重要。传感器可以持续监测环境变化,在系统出现问题之前发出预警,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关键时刻还可以挽救生命。据介绍有一种被称为“自我感知超材料”的新型纳米材料,它可以收集能量并感知环境的变化,有望引领下一代生物结构材料。
从大型桥梁到小型医疗植入物,传感器已经无处不在,它们所扮演的角色正日益重要。传感器可以持续监测环境变化,在系统出现问题之前发出预警,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关键时刻还可以挽救生命。据介绍有一种被称为“自我感知超材料”的新型纳米材料,它可以收集能量并感知环境的变化,有望引领下一代生物结构材料。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的科研人员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力学超材料,可以将变形离位防止结构失效。通过张拉整体性(Tensegrity)设计原则,将孤立的刚性杆集成到柔性的绳索网格中形成一种非常轻便的自张紧桁架结构。
拉胀力学超材料在受到轴向拉伸时会产生横向扩张,并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如抗剪切、耐压缩和抗冲击等性能,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超广角鱼眼镜头通常都是厚实的球状装置,不容易被整合到智能手机等设备中。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因为工程师们现在已经创造出了一种完全扁平的镜头。
西北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制作了3D折纸构建的小型超材料,成功地保留了材料最佳属性,而无需借助人工制品实现折叠。该研究旨在促进对这种折叠结构的创建和理解,这些结构适用于从软机器人到医疗设备再到能量收集器的各种应用。这一发现为机械超材料在软机器人和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合成生物学、超材料和人工智能3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会发生什么?论文提出了生物超材料/超生物材料、智能超材料、智能合成生物学/生物人工智能、智能生物超材料等概念,并展望了潜在应用前景。
ITMO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能够在不需要任何机械输入的情况下改变其光学特性的新型超材料。这一发展可能会使复杂光学器件的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使其制造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