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低损耗量子芯片互联技术获突破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超导量子计算团队提出并实现了超低损耗的量子芯片互联技术,将芯片间量子态传输的保真度提高到单芯片水平(99%)。研究团队实现了5个量子芯片的互联,并展示了跨3个芯片的12比特最大纠缠态(GHZ态),为大规模、可扩展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奠定了基础。

欧洲最快超算与量子计算机“联姻”为新型计算奠定基础 快速解决复杂问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日报道,欧洲目前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LUMI”已经与一台小型量子计算机“联姻”,这种结合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出让量子计算机与超级计算机实现最佳配对的方法,为一种新型计算奠定基础,以便更快速地解决复杂问题。

433个量子比特!迄今最强超导量子计算机推出但纠错能力仍待证明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9日报道,IBM制造出了迄今全球最大量子计算机“鱼鹰”(Osprey),其拥有433个量子比特,是该公司此前创纪录的127个量子比特计算机“鹰”的3倍多,是谷歌53个量子比特计算机“悬铃木”的8倍多。不过也有科学家指出,“鱼鹰”的纠错能力仍有待证明。

东芝突破性研究将推动更快、更准确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到来
东芝公司的研究人员在量子计算机结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双通道传感耦合器的基本设计,将提高可调谐耦合器的量子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该耦合器是决定超导量子计算机性能的一个关键装置。超导量子计算机中的可调谐耦合器负责连接两个量子比特,并通过打开和关闭它们之间的耦合来进行量子计算。

中国科大成功研制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处理器
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5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