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化学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近日,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液态金属的”原子智能”来实现更环保、更可持续化学反应的新方法,为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化学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近日,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液态金属的”原子智能”来实现更环保、更可持续化学反应的新方法,为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带来了新的希望。
想象一下,未来的科技产品不仅能够折叠、卷曲,甚至还能像橡皮筋一样随意伸缩,这样的创新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正逐步成为现实。最近,来自韩国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浦项科技大学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就朝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既小巧又具备出色弹性的储能装置,这一成果为可伸缩信息技术设备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生物医学纳米工程实验室、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液态镓”(GaLM)纳米级抗菌液态金属颗粒,该颗粒具有改善的生物相容性和对细胞的低细胞毒性,可用作安全有效的抗菌剂。
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中,伍伦贡大学 (UOW) 的研究人员已经实现了液态金属的非接触式操作。可以控制金属向任何方向移动,并通过使用小电压和磁铁将其操纵成独特的悬浮形状,例如环形和方形。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孙蓉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开发出高性能柔性液态金属复合屏蔽材料。
变形金属很可能让人想到《终结者2》甚至《阿凡达》中的场景。从自我修复的机器人到可重构电子电路,液态金属的应用只受限于使用它们的科学家的想象力。让我们看看这种材料的一些最新革命、发现和创新。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液态金属与低温生物研究中心提出并证实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液态金属液滴实现的柔性逻辑门器件(AND、OR、NOT、NAND、NOR)、计算单元并由此控制全柔性机器的理论与技术途径,可望改观传统的柔性或刚体智能器件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技术,可以在室温下产生液态金属流。研究人员通过对液态金属施加低电压,用不到一伏特的电压将表面张力从500降低到0.1,从而达到在室温下产生液态金属流的效果。
由于其低熔点、高导电性的优点,液态金属材料在柔性传感器制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报道的基于液态金属的纤维状柔性电子器件具有工艺简单、可编织和高拉伸性的优点,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质,逐渐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兴趣。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的刘静教授和张莹莹教授的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液态金属智能复合纤维。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合作研究将液态金属合成应用于压电材料,推动未来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生物传感器从人体运动中获取能量。据预测,原子级薄的单硫化锡(SnS)等材料将表现出强大的压电特性,从而将机械力或运动转化为电能。该研究成果已于2020年7月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液态金属图案化是其迈向功能性器件的关键一步,也是液态金属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液态金属较高的表面张力以及表面氧化层的存在使得其很难利用传统印刷或打印的方式实现图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