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里兰大学(UMD)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模型,成功克服了可穿戴绿色技术材料设计中的诸多挑战。6月1日,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标志着气凝胶材料设计自动化的新时代。

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气凝胶纤维,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热防护性能,可用于制作保暖性能超过羽绒服、羊毛或棉毛衣的毛衣。研究人员通过模仿北极熊皮毛的热特性,成功解决了气凝胶纤维脆弱性和加工性能差的问题。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期刊上。

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杂志的研究中指出,通过使用由纤维素和导电聚合物制成的气凝胶,可以调节太赫兹光的传输。这是解锁太赫兹波应用的重要一步。

气候变化给建筑业带来挑战,如何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对抗负面影响成为眼下需解决的难题。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此项工作。他们正在大力推动应用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气候变化目标。研究人员推出采用新工艺生产的气凝胶密封材料,突破性进展极大降低了气凝胶在建筑节能减排中应用的门槛,有望普及推广。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方法,通过添加透明气凝胶来更好地隔热,这种方法可用于窗户的双层玻璃中。在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能源》杂志上的论文中,该团队描述了气凝胶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材料的窗户有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效率。

普林斯顿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蛋清可用于廉价地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和微塑料。科学家们使用这种食物物质制造了一种气凝胶,这是一种轻质多孔材料,可用于多种应用,包括水过滤、能量储存以及隔音和隔热。

气凝胶是一种具备微观多孔结构的轻质材料,其在热防护、能源存储、航空航天设备、柔性电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然而,传统陶瓷的气凝胶材料的力学脆性,限制了承受载荷变形情况下的使用。新近研发的高分子气凝胶因为受限于可用的材料成分,只能在牺牲轻质和多孔性的前提下实现较高的力学强度。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用于柔性隔热材料应用的新型气凝胶。研究人员采用静电纺丝方法,使用塑料注射器将锆硅前体推入具有湍流气流的腔室中,产生了一种类似于棉花糖的陶瓷材料,再将其折叠成锯齿形图案并加热至1100℃,使其变为纳米晶体并嵌入无定形锆石基质中,产生了一种在高温下不易分解的柔性陶瓷气凝胶。

根据最近发表在《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一组科学家创造了一种新的气凝胶,可以提高将光转化为氢能的效率,比竞争对手的方法产生“高达70倍的氢气” 。

巴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仅重 2.1 kg m -3 的氧化石墨烯 (GO)/聚乙烯醇 (PVA) 气凝胶 (GPA),使其成为有史以来制造的最轻的隔音材料。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从骆驼毛皮中寻找灵感,制造出一种可以在炎热地区不需要用电就能让新鲜农产品或药品等物品保持凉爽的新型气凝胶冷却材料。

为实现气凝胶材料的轻薄化设计,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同团队和海南大学教授廖建和团队合作,寻找到一种可切割、可压缩的气凝胶前驱体,进而发展出一种简易的气凝胶轻薄化设计方法。

延长易腐食品寿命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大量的浪费,新加坡的科学家们以化学处理菠萝叶的形式发现了一种有希望的新可能性。该团队的新升级循环方法将这种通常被丢弃的生物质转化为一种气凝胶,不仅可以用于保存其他水果和蔬菜,还可以用来清理废水中的有毒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