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巴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共同开发一项名为SeamSleeve的新型可穿戴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将导电线缝入普通衣物的接缝中,使衣服能够感知和记录穿戴者的身体动作。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到智能服装,这些设备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还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然而,这些设备在性能、舒适度和实用性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材料和制造方法,以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现在,让我们来聚焦于一项最新的突破性科研成果——全球首次开发出多模态石墨烯基电子纺织品,这是一种可用于实现定制化电子纺织品的新型材料。它的出现,无疑为将电子功能集成到纺织品中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为智能和个性化的可穿戴设备的创造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

美国莱斯大学的一组科学家近日开发了一款基于织物的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加压空气“敲击”用户的手腕,以无声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这项研究成果已于2月29日发表在《Device》杂志上。

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具有柔性绝缘性能的电致变色可穿戴面料。这种电致变色可穿戴面料会根据你的体温进行调节。他们开发一种WeaVE(可穿戴可变发射率)系统,以在温度波动太大时帮助保持热舒适度。

据发表在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上的论文,芬兰阿尔托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新纺织品,在加热时会改变形状,这为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选择。这种响应式智能面料可帮助监测人们的健康,改善隔热性能,同时也为室内设计提供了新的工具。

随着传统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尺寸正在接近物理极限,新型的神经形态计算芯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潜在的低功耗和高效率的解决方案。具有显示、传感、能量采集和能量存储功能的电子纺织品作为新一代可穿戴电子产品,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将神经形态计算忆阻器无缝集成到电子纺织品中,对于有效存储和处理来自功能电子元件的信号至关重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NTU Singapore)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可拉伸且防水的“发电织物”,可将身体运动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这一研究成果有朝一日可以集成到衣服或可穿戴电子设备中,为旅途中的设备供电。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CWRU)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廉价的方法,可以将普通衬衫变成电子智能衬衫,能够监测和调节体温,甚至可以让穿着者对酸痛的肩膀或背部进行加热。

近日,加州大学创造出一种新型智能织, Peter Tseng 教授团队就将先进的磁超材料集成到柔性纺织品中,创造出了一种能够在衣物和附近设备之间进行无电池通信的系统。

你有设想过“穿”在身上的显示器吗?融器件功能、纺织方法、织物形态于一体,在我们穿的衣服上浏览资讯、收发讯息、事件备忘……这是研究者近年来着力探寻的方向。这种智能电子织物,可有力推动传统纺织制造和物联网、人机交互、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快速融合发展,有望催生新兴技术,在某些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全新变革。

韩国研究组在维持纤维固有特性的同时,开发出了具有电气特性的纤维型电子元件(Fiber electronic device)。用电子织物制成的电子纤维来制作戴在指尖的顶针型身体信号测定传感器,并成功测定心率。

在生产由导电纤维制成的 “智能织物 “时,将电极等功能元件放置在沿这些纤维的特定位置可能会很困难。然而,一种新型聚合物可以使这样做变得更加容易。

哈佛大学约翰·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和威斯生物启发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超灵敏,弹性极强的智能织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嵌入纺织品和软体机器人系统中。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上。

近日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碳纳米管(CNT)膜兼具热、电和物理特性,使其成为下一代智能织物的理想之选。由CNT制成的薄膜是开发服装的关键材料,可以按需加热或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