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近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上的新研究,妊娠糖尿病史妇女,到中年时患心脏动脉钙质的可能性是两倍–这是心脏病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即使怀孕后多年达到健康的血糖水平。
根据最近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上的新研究,妊娠糖尿病史妇女,到中年时患心脏动脉钙质的可能性是两倍–这是心脏病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即使怀孕后多年达到健康的血糖水平。
根据newalas报道,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的系统回顾分析认为,坚持6个月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是使2型糖尿病进入缓解期的最有效饮食策略。过去几年的多项研究发现,对于那些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改变饮食习惯可以成为最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法。低热量饮食、空腹饮食和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都被证明对控制甚至逆转2型糖尿病有潜在的帮助,新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哪种特定类型的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最好的。
德国科学家首次区分了6种不同的糖尿病前期亚型,这是一种在2型糖尿病发病前的病症。这项研究追踪了一项为期25年的密集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这些新的亚型将使临床医生能够更精确地识别那些最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们,宣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本周四,项目首席科学家 James Shapiro 博士与 650 CKOM 的 Brent Loucks 进行了交谈。期间透露了研究团队在小鼠实验中取得的最新进展,并且期待着同样的惊喜可在人类研究上复现。
据外媒报道,一组来自欧洲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概念验证研究,其证明了一种新型胰岛素分子具备感知血糖水平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自行调整其活动的能力。截止到目前,这种实验分子只在动物身上进行过试验,但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的开发将能在未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容易展开的胰岛素治疗。
科学家发现,经常吃鸡蛋会大大增加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营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上。
众多国际专家起草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制定了全球首个商定的糖尿病患者安全锻炼指南。这是一份关于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现代血糖监测设备帮助他们安全运动的标准指南。该指南将成为全球医护人员的重要资源,使他们能够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病征并不明显,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这种特性,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利用香港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普查(CRISPS)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以年龄、身高、体重和高血压病史计算的简易糖尿病评分( NDS),以筛查隐形糖尿病的风险,鼓励高风险人士及早作出诊断。
据外媒报道,日前,一篇有关一种2型糖尿病新药的2期试验测试结果的论文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据悉,这种新药提供的是一种一周一次的胰岛素疗法,并且结果显示,其跟一日一次疗法一样安全有效。一个更大规模的3期试验正在计划中。
据英国《自然·代谢》杂志7日发表的一项医学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报告了一种胰岛细胞皮下移植的新方法,可以让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并已在部分灵长类动物中测试成功。该研究成果对改善这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持血液中健康的葡萄糖水平是一项关键但艰巨的任务,涉及定期注射胰岛素和血糖监测,以确保一切都在控制之中。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开发的一种新型合成薄膜可能成为帮助管理疾病的有力工具,它能够在肠道中“自我组装”,阻止葡萄糖的吸收,并在此后安全地溶解。而它的潜力可能不会就此结束。
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创造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细胞。当它们被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时能产生胰岛素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科研团队,近日展示了一项概念验证原型,未来可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来诊断 II 型糖尿病。这项创新研究能够在不借助其他额外硬件的条件下,利用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检测糖尿病,准确率超过 80%。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麻静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钱昆教授团队,联手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在线发表了医工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杂志的卷首文章。该研究开创性地运用钒核壳纳米棒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浆代谢指纹图谱。今后,糖尿病患者可通过血液检测及早发现视网膜病变,对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将会有显著帮助。
据外媒报道,一项评估饮食和运动作为一线2型糖尿病治疗的疗效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在12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后取得了完全的疾病缓解。研究通常认为健康饮食、大量运动、减掉多余的体重,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然而,近年来不断的研究发现,许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无需药物治疗,只需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就能有效地逆转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