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物种传播新警示:韩国野生挪威鼠携带的戊型肝炎病毒
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一项突破性的研究中,于该国的首尔和济州岛地区捕获的野生挪威鼠(Rattus norvegicus)样本中检测到了戊型肝炎病毒(HEV),这是韩国首次在本土野生动物中发现此类病毒。这项发现对于理解HEV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戊型肝炎是一种主要影响肝脏的传染病,其症状可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下降、黄疸及尿液颜色加深等。孕妇若感染此病毒,风险尤为严重,可能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乃至死亡。韩国近年来的戊型肝炎病例数呈上升趋势,每年报告约400例,其中3例死亡,促使韩国疾病管理和预防机构(KDCA)将其列为法定监控的传染病之一。
戊型肝炎病毒分为五个不同的属,依据宿主类型及其基因组特征分类。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特定类型的HEV能感染人类,但近期的研究揭示,罗卡肝炎病毒(Rocavirus,原Orthohepevirus C种,现归入HEV-C属)也能跨物种传播给人类,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界的警惕。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西班牙、法国、加拿大,均报告了与罗卡肝炎病毒相关的HEV感染案例,且这些病毒已被确认存在于多个地区的老鼠体内。
该团队通过分析2011年至2021年间收集的180只挪威鼠样本,发现其中有4.4%携带HEV,使用先进的下一代测序技术成功获取了首个来源于韩国本土大鼠的HEV全长基因组序列。这不仅确认了病毒的属别——Rocaviruses(HEV-C),还揭示了它们与在其他国家患者中发现的病毒具有遗传关联性,强调了全球范围内病毒监控的重要性。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研究人员强调,这项研究凸显了对戊型肝炎病毒新变种的预警需求,尤其是在公众认知有限、诊断流程尚未标准化的情况下,社区中可能潜伏着大量未经诊断的感染者。因此,研究团队呼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以应对潜在的戊型肝炎疫情,特别是在新型和变异病毒株的监测及防控方面。这一发现不仅为韩国的病毒学研究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为全球的戊型肝炎防控策略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方向。
该团队的研究工作发表在领先的病毒学期刊《医学病毒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