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AI图像生成器问世:能耗降至传统工具十万分之一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重要成果:他们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图像生成器,通过光束而非传统计算硬件生成图像。与标准人工智能(AI)工具相比,该设备生成单幅图像的能耗可低至几毫焦耳,仅为传统技术的十万分之一,为解决AI图像生成的高能耗难题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传统AI图像生成的“能耗困境”
当前主流的AI文本生成图像技术多采用“扩散模型”:AI需先学习海量图像,掌握用统计噪声逐步破坏图像的规律,再将这类变化模式编码为规则。生成新图像时,AI需依据规则对含噪声图像进行数百至数千次迭代处理,才能最终输出符合文本指令的连贯图像。
这一过程对算力要求极高,能耗巨大。以OpenAI的新型图像生成器为例,其运行首周便生成超7亿张图像,支撑这一规模的计算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水,用于供电和冷却设备。高能耗已成为制约AI图像生成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光学技术:用光束替代计算,实现“零迭代”生成
为突破能耗限制,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光学AI图像生成系统,其核心在于用物理光学过程替代传统数字计算:
- 编码阶段:使用基于公开图像数据集训练的数字编码器,将文本指令转化为可生成图像的“静态编码”;
- 光学印刻:通过名为“空间光调制器(SLM)”的液晶屏幕,将编码以物理方式印刻在激光束中;
- 解码成像:激光束穿过第二个用作解码的SLM后,直接在相机记录的屏幕上瞬间呈现目标图像,无需任何额外计算迭代。
实测效果:能耗骤降,图像质量相当
测试中,团队利用新系统成功生成了黑白数字(1至9)、基础服装等简单图像,以及梵高风格的全彩画作。结果显示,其生成效果与传统图像生成器大致相当,但能耗差异悬殊:
- 新系统:生成一幅梵高风格图像仅需约几毫焦耳能量;
- 传统扩散模型:完成同类任务需耗费数百甚至数千焦耳能量,能耗为新系统的十万倍以上。
应用前景:低功耗优势适配可穿戴设备
尽管该系统仍需进一步优化才能替代现有主流图像生成工具,但其极低功耗特性已展现出独特应用价值。研究团队指出,该技术尤其适合对能耗敏感的场景,例如AI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在这些设备中,低功耗可直接提升续航能力,减少发热,为轻量化AI应用提供可能。
这一创新不仅为AI图像生成技术的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印证了“光学计算”在降低AI能耗领域的巨大潜力,未来或推动更多高能耗AI场景向“物理计算”转型。找有价值的信息,请记住Bytecli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