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体缺铁会导致胎儿性别发生逆转
2025年6月,《Nature》发表了一项由日本大阪大学主导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母体铁缺乏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导致XY(遗传雄性)小鼠胚胎发育为雌性表型。
关键机制如下:
- Sry基因是哺乳动物雄性性别决定的“开关”,其表达需要KDM3A酶去除组蛋白上的抑制性标记(H3K9me2)。
- KDM3A的活性依赖于铁元素(Fe²⁺),如果母体缺铁,KDM3A无法正常工作,导致Sry无法被激活。
- 结果是:XY胚胎的性腺发育异常,部分个体出现卵巢结构,表现为雌性。
实验证据:
实验方式 | 性别逆转发生率(XY→雌性) |
---|---|
药物诱导缺铁(铁螯合剂) | 约6.9% |
低铁饮食 + Kdm3a杂合突变 | 约4.7% |
Tfrc基因敲除(阻断铁摄取) | 部分XY个体完全逆转为雌性 |
人类相关性:
虽然目前研究仅限小鼠模型,但研究者指出,人类中也存在类似的性别决定机制(Sry-KDM3A-铁代谢轴),提示孕期缺铁可能与人类“性别发育障碍”(DSD)有关,未来需进一步验证。
实际意义:
- 孕期铁缺乏不仅影响母体贫血,还可能干扰胎儿性别发育。
- 建议孕妇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补铁,尤其在胚胎性别决定的关键窗口期(孕6–10周)。
母体缺铁不会“改变染色体”,但可能通过影响Sry基因表达,导致XY胚胎的性别发育向雌性方向逆转。这项研究打破了“性别完全由父亲决定”的传统认知,强调了母体营养对胚胎发育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