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揭示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疗法
近日,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吴亚林教授团队在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AMD)治疗研究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Long-term senolytic therapy with Dasatinib and Quercetin alleviates lipofuscin-dependent retinal degeneration in mice”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Redox Biology。该研究深入探讨了抗衰老药物达沙替尼和槲皮素联合应用在视觉循环紊乱诱导的视网膜退化中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机制,为干性AMD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有望为众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影响视网膜黄斑区域导致渐进性视力丧失的疾病,是55岁以上人群的严重致盲性眼病之一。干性AMD是AMD的主要类型,占AMD患者总数的85%以上。迄今为止,干性AM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视觉循环是视觉形成的基础,其紊乱会促进脂褐素堆积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引起RPE细胞死亡,进而诱导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最终导致干性AMD的发生。
该研究指出,长期抗衰老疗法(达沙替尼和槲皮素)有望通过双重机制缓解干性AMD的进展。一方面,它能够清除衰老的RPE细胞,进而恢复视网膜的微环境稳态,减缓视网膜结构与功能的退化;另一方面,它通过激活质子泵V-ATPase的表达,提升RPE细胞的溶酶体功能,从而延缓脂褐素的聚集。该项研究为开发新的干性AMD治疗方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