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新方法极大提升CO₂电解槽的稳定性和寿命为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扫清关键障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我们想尽办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想着能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你别说,这个梦想正在被科学家们变成现实,这项技术就是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CO₂RR)。
“碳”的炼金术:美好愿景与残酷现实
假如,我们有一个神奇的“反应魔盒”。一端我们输入捕获来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另一端接上太阳能或风能等绿色电力。在这个魔盒里,二氧化碳分子被拆解、重组,最终变成了有价值的化学品,比如一氧化碳(CO,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塑料的基础)、甲酸(可用于农业和制药)等等。这不仅消耗了温室气体,还创造了经济价值,简直是一举两得的“终极环保方案”。
这个“魔盒”的核心装置叫做膜电极组件(MEA)电解槽。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三明治:“面包片”是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中间的“夹心”是一层特殊的薄膜(阴离子交换膜,AEM)。当通电时,二氧化碳气体被送到阴极,在这里发生“变身”反应;而阳极则负责另一个反应(通常是水分解产氧气)。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效率高、反应快,非常有潜力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然而,科学家们发现,这个“魔盒”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白色管道结石症”。
堵塞未来的盐晶体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强大的“魔盒”如此脆弱呢?罪魁祸首是一种看似无害的白色粉末——碳酸氢钾(KHCO₃)盐。
要理解这种“结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得深入“魔盒”内部看一看:
- “偷渡”的钾离子:为了让整个电化学系统顺畅工作,科学家通常会在阳极一侧加入含有钾离子(K⁺)的电解液(比如碳酸氢钾溶液)。尽管中间的薄膜像个“保安”,主要职责是让阴离子通过,但总有一些钾离子会趁机“偷渡”到阴极这边来。
- 相遇即成“石”:在阴极,二氧化碳与电解水产生的氢氧根离子(OH⁻)反应,生成了碳酸氢根离子(HCO₃⁻)。当“偷渡”过来的钾离子(K⁺)和新生成的碳酸氢根离子(HCO₃⁻)相遇时,它们一拍即合,迅速结合,形成了溶解度不高的碳酸氢钾盐。
- 堵塞与崩溃:随着反应的进行,阴极的水分会逐渐蒸发,这些盐晶体就像水垢一样,不断地在电极的微小孔道和气体流道中沉积、长大。它们越积越多,最终会像胆固醇堵塞血管一样,彻底堵死二氧化碳气体的“呼吸通道”。
一旦被堵住,整个系统就会“窒息”:气体进不来,产物出不去,压力急剧升高,最终导致整个设备彻底罢工。在传统的实验中,这样一个先进的设备往往运行几百个小时就宣告罢工,这对于需要常年稳定运行的工业化应用来说,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改造电极材料、优化薄膜、采用脉冲供电等,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问题依然是悬在CO₂RR技术商业化道路上的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