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类似头发的新型设备用于长期、非侵入式的脑部监测
近年来,脑电图(EEG)监测技术迎来突破性进展,宾州州立大学等机构研发的“类似头发的脑电监测设备”通过材料创新和设计优化,解决了传统EEG技术在长期监测中的痛点,为临床诊断和脑机接口(BCI)应用提供了新可能。
一、技术原理与创新设计
- 仿生结构与材料 新型电极采用3D打印水凝胶和生物粘合剂墨水制成,外形模仿人类头发,一端为微小电极点用于捕捉头皮电信号,另一端连接细长线状组件至监测系统。这种设计无需导电凝胶或皮肤预处理,直接贴合头皮,减少信号干扰。
- 柔性可拉伸:设备可随头部活动(如戴帽、梳头)保持稳定,适合长期佩戴。
- 生物相容性:水凝胶材料避免传统金属电极的皮肤刺激问题 。
- 性能对比 实验显示,该设备在连续24小时以上的监测中信号质量无衰减,性能与金电极相当,且电极-皮肤接触更稳定,解决了传统EEG因凝胶干涸或位移导致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二、解决的传统EEG痛点
- 简化操作流程 传统EEG需涂抹导电凝胶并反复调整电极位置,耗时且易引发皮肤不适;新型设备“粘贴即用”,大幅提升患者舒适度和操作效率。
- 提升信号稳定性 传统硬质电极易因头部移动位移,而柔性头发状电极能适应动态活动,确保数据一致性。
- 长期监测可行性 适用于癫痫、睡眠障碍等需长时程脑电记录的疾病,避免频繁更换电极的干扰 。
三、应用场景拓展
- 医疗诊断
- 癫痫与脑损伤:精准捕捉异常脑电波,辅助定位病灶。
- 睡眠研究:连续监测睡眠周期(如δ波、REM期),分析睡眠质量。
- 脑机接口(BCI) 与清华大学开发的无凝胶电极(AgPMS海绵电极)类似,该技术可推动非侵入式BCI发展,例如意念控制无人机或假肢。
- 消费级健康产品 轻量化、隐形化的设计适合日常脑健康监测,如情绪状态追踪或专注力训练。
四、未来发展方向
- 无线化升级 当前设备仍需有线连接,未来或整合无线传输技术,扩大患者活动范围。
- 多模态融合 结合近红外脑成像或fMRI,提升时空分辨率,深化脑科学研究。
- 伦理与标准化 随着技术普及,需制定长期佩戴的安全规范和数据处理标准,尤其是BCI领域的隐私保护。
这一技术通过仿生设计和材料革新,实现了EEG监测的无创化、舒适化和长效化,不仅推动临床神经医学的进步,也为脑机交互、消费医疗等领域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无线技术和AI算法的融合,其应用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