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铁电存储技术:大幅提升数据存储容量
在数据时代,存储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电子设备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数据生成和处理量呈指数级增长,对存储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浦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半导体工程系的的研究小组,最近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通过研究氧化铪基铁电材料和创新的器件结构,大幅提高了铁电存储器件的数据存储容量。这一研究成果已于6月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标志着存储技术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储存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NAND闪存是最流行的海量数据存储技术。通过将存储单元以三维结构堆叠,NAND闪存能够在相同面积内存储更多数据。然而,这种技术依赖于电荷陷阱来存储数据,导致更高的工作电压和更慢的速度。随着数据量的激增,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高效的存储技术。
近年来,基于氧化铪(HfO₂)的铁电存储器因其能够在低电压和高速度下运行,成为备受关注的下一代存储器技术。然而,这种技术在多级数据存储方面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内存窗口有限,即能够存储的电压范围较小。
创新材料与结构的引入
该研究团队通过引入新材料和新颖的器件结构,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向铁电材料中掺杂铝,增强了基于二氧化铪的存储器件的性能,制造出了高性能的铁电薄膜。此外,他们用创新的金属-铁电-金属-铁电-半导体(MFMFS)结构取代了传统的金属-铁电-半导体(MFS)结构。这种新结构中,金属和铁电材料排列更加简单高效。
团队通过调整铁电层的电容,成功控制了每层电压。这涉及到微调金属对金属和金属对通道铁电层的厚度和面积比等因素。他们利用这种方法,有效地利用施加电压来切换铁电材料,从而提高了设备的性能并降低了能耗。
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传统的氧化铪基铁电器件通常具有约2伏特的存储窗口。而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超过10伏特的存储窗口。这使得他们的器件能够支持四级单元(QLC)技术,每单位晶体管可存储16级数据(4位)。经过超过一百万次循环测试后,这些器件仍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并且在10伏特或更低的电压下运行,远低于NAND闪存所需的18伏特。此外,这些存储设备在数据保留方面也表现出了稳定的特性。
与NAND闪存相比,该团队的设备通过控制铁电极化切换,实现了一次性编程,编程时间更短,电路更为简化,显著提高了编程速度。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展望未来
研究人员为克服现有存储器件的局限性奠定了技术基础,并为二氧化铪基铁电存储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后续研究,团队旨在开发低功耗、高速、高密度的存储器件,为解决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应用的电源问题做出贡献。
这一研究不仅展示了铁电存储器在未来数据存储中的巨大潜力,也为开发更高效、更稳定的存储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存储技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未来将为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应用带来更多可能。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