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究所展望锂离子电池工业化前景
12月18日消息,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ISI)发布“面向2030的工业化前景-锂离子电池路线图”,展望全球将如何开展低成本、高效能和可持续的规模化电池生产。路线图研究了到2030年电池行业在材料、电芯、系统、回收等领域可能的技术路线、方法和解决方案。
相关介绍,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销售首次突破1太瓦时(TWh),预计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超过3太瓦时。锂电池在电动汽车行业的大规模应用将把电池价格推到能量密度、续航能力等技术问题之前,成为发展的首要问题。路线图对电池的三个趋势展望分别为:
(1)电池性能优化。在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能力等参数上,电池将出现重大改进。部分旗舰车辆的充电速度将达到4C,充满时间缩短到10到20分钟区间。为此,工业界重点研究高镍阴极、硅阳极、新的电芯和电池组设计。在系统层面,800V技术为提高电池性能提供了新路径。
(2)电池成本的降低。在电池组成本方面,目标是成本控制在100欧元每千瓦时,相比现在的成本降低30%至50%。工业界将通过无钴或无镍材料、电芯标准化和电池组直接集成等方案实现成本降低。此外工厂标准化、更有利的设厂位置也是成本降低的影响因素。
(3)电池的可持续化。欧盟电池指令和汽车生产商推动下,从原材料提取、生产和使用等各方面推进电池可持续化。一些低碳、低成本技术得到推进,如以铁、猛为基础的阴极,水基和干式电极加工工艺、原材料的循环(回收)利用。三个趋势在技术上部分相悖,如高性能造成价格高昂,低碳限制了部分技术的使用。
该研究的主要科学协调人表示,欧洲正筹划建立1.7太瓦时的电池生产能力,现实考虑在2030年达到约1太瓦时是可行的,全球电池生产的30%来自欧洲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该负责人同时表示,欧洲在阳极材料生产上仍很薄弱,将继续依赖进口,其他方面如被动电池组件、磷酸铁锂关键技术也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