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让你的每次点击都有价值:byteclicks.com | 搜索引擎正在被AI污染信息源,中文优质信息越来越少了 |

研究人员揭示硫酸盐形成新机制有助更准确预测雾霾

研究人员揭示硫酸盐形成新机制有助更准确预测雾霾
陈教授(右)与张瑞凤利用拉曼光谱学研究二氧化硫氧化反应,发现大气中形成硫酸盐悬浮粒子的新途径。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的环境科学家揭示硫酸盐形成的新途径,有助提升雾霾预测的准确度,以助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硫酸盐(Sulfate)是内地雾霾天气常见悬浮粒子的主要成分,主要源自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 SO ),但其确切形成机制至今未明,导致现有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经常低估硫酸盐的含量。

城大能源及环境学院院长兼大气环境学讲座教授陈泽强教授、博士后研究员玄大雄博士(现为日本金泽大学助理教授)以及博士生张瑞凤揭示了硝酸盐光解反应是形成硫酸盐的新途径。有关研究结果已于知名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通讯》上发表,并获选为该刊2019年五篇最佳论文之一,亦是大气污染研究领域的唯一得奖论文。

硝酸盐(Nitrate)主要由汽车和工厂排放的氮氧化物( NO X )产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另一主要污染物。硝酸盐受光辐射后会有光解反应,产生二氧化氮( NO )和羟基(OH)氧化剂。这些氧化剂会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 

研究团队在与大气相近情况下,比较了多种途径的硫酸盐产生速率,包括团队提出的硝酸盐光解反应途径,以及传统途径如过渡金属离子、臭氧及过氧化氢。他们发现于内地雾霾期间及典型悬浮粒子酸度条件下,在产生硫酸盐的多种途径中,硝酸盐光解反应机制会产生大量的硫酸盐,这表示该机制与其他传统途径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这个新机制或可用以解释为何当内地雾霾天气出现时,硫酸盐含量的实际观测值与模型的预测值常有差异。

陈教授指出这项研究揭示了硝酸盐光解反应是产生硫酸盐的一个机制,也可能是形成大气中其他二次悬浮粒子污染物如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途径。

陈教授说:「要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我们不应只专注于发电厂、不同工业、汽车及由煮食直接排放的一次污染物,也应注意通过一系列大气化学过程形成的二次污染物,例如硫酸盐。我们的研究为二次污染物的形成新途径提供了科学基础,可协助政策制订者订立更有效的政策,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含量,借以改善空气质素。」

论文其他共同作者包括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黄丹丹博士及澳门大学的黎永杰博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