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利用二维材料缩小量子位
为了使量子计算机在速度和容量上超越传统计算机,它们的量子位(qubit)需要在同一波长上。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尺寸为代价。普通计算机中使用的晶体管已经缩小到纳米(nanometer)等级,但超导量子位仍然以毫米(millimeter)为标准。
将量子位整合到体积越来越大的电路芯片中,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将占用大量的物理空间,无法成为可以放在背包中携带或配戴在手腕上的装置。
为了缩小量子位的体积,同时保持性能,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建造电容器(capacitor),以储存为量子位“供电”的能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ames Hone的研究团队与Raytheon BBN科技公司合作,最近展示了利用二维材料成功做出缩小体积的超导量子位电容器。
过去,构建量子位芯片工程师们需要使用平面电容器,将必要的带电板并排放置。堆叠带电板可以节省空间,但传统的平行板电容器使用的金属会干扰量子位的信息存储。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2021年11月18日发表于《Nano Letter》),在两个超导二硒化铌(niobium diselenide)带电板之间夹了氮化硼(boron nitride)的绝缘层。各层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通过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固定在一起。然后,研究团队将电容器与铝电路结合,创造出一个包含两个量子位的芯片,面积只有109平方微米,厚度仅为35纳米,比用传统方法生产的芯片小1000倍。
当将量子位芯片降温到略高于绝对零度时,发现量子位具有着相同的波长。研究团队还观察到量子相干性(quantum coherence)的特征,意味着量子位的量子状态可以通过电脉冲进行操纵和读出,虽然相干时间很短(略高于1微秒,与传统方式制成的共面电容约为10微秒相比),但这只是探索二维材料在该领域使用的第一步。
麻省理工学院(MIT)于2021年8月发表在arXiv上的另一项研究,也利用二硒化铌和氮化硼来为量子位建造平行板电容器,甚至实现更长的相干时间(高达25微秒)显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提高性能的空间。
往后,研究团队将继续改良制造技术,并测试其他类型的二维材料以延长相干时间,进一步能影响量子位储存信息的时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ames Hone表示,通过将各元素整合到单一的凡得瓦堆叠,或将电路的其他部分配置二维材料,使新的装置设计更能够进一步缩小尺寸。获取更多前沿科技 研究进展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该团队的超导量子位芯片的光学显微照片,比使用传统制造技术制造的其他芯片小 1,000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