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院主张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在德国科学院发表的“针对新冠病毒的抗病毒制剂:现状和改进未来大流行病应对的方法”特别声明中,科学家们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抗病毒制剂,如何确定和开发它们,以及为此需要哪些组织机构的配合。
如果新冠疫情在消退后转变为一种流行病,并在部分人群中长期循环,比如未接种疫苗的人、反复接种疫苗后仍未建立起足够免疫保护的人、或是免疫保护在一段时间后消失的人,都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程,因此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定制剂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药物应该易于使用、效果良好、且价格相对便宜。科学院成员、化学家和病毒学家Helga Rübsamen-Schaeff认为,现有的几种抗新冠药物是不够的。在感染后能够尽早使用高效药剂对于阻止病毒复制和病原体传播非常重要。且从全球角度来看,在那些人口无法充分获得疫苗和医疗基础设施的地区,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得吞咽或吸入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冠状病毒大流行的经验来看,人们需要对有可能新出现的病原体进行更好的防范。病毒学家Ralf Bartenschlager指出,有效药物的开发决不能只在新的病毒出现时才开始,应该提前进行准备。这里衍生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广谱制剂——对一个病毒家族中尽可能多的病毒类型起作用的药物。为此,可以选择那些结构和功能几乎没有变化的病毒作为攻击目标。还可以从细胞因子着手,如人体细胞上的病毒结合点以及刺激免疫系统的活性物质,从而增加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为了更好地防范疫情发生,有必要加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开发针对病毒的有效广谱药物,使之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为了能够更迅速地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院工作组建议建立一个特定机构,将必要的基础设施联网,一方面可以加强研究机构与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合作,此外在发生危机时,除了研究机构外,监管机构和政府代表也应该成为该合作网络的一部分。
在学术方面,工作组指出,德国缺乏进行早期试点研究以及大型临床研究的机构,专家们主张将检测中心、门诊、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护理机构和大学门诊部联网,从而服务于研究向医疗实践的转移。工作组的建议还包括更好地从流行病学角度监测病毒株及其大流行的可能性,让公共卫生服务部门更方便地获得病毒序列数据库,以便快速检测新出现的病毒变体,并跟踪其传播。获取更多前沿科技 研究进展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