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显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频率比以前想象的要高
总部位于美国的西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分析显示,巨大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的频率可能比以前认为的高10 倍 。
分析表明,城市大小的小行星在 2.5 至 35 亿年前平均每 1500 万年撞击一次。
根据Goldschmidt 地球化学会议发表的一份新闻声明,该分析背后的科学家现在正在深入研究增加的影响可能对地球表面化学产生的影响,以及随后对地球表面早期演化的影响。
对于新的分析,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撞击通量模型,并将其与科学界广泛接受的古代球粒层数据的统计模型进行了比较。
使用这种方法,他们发现当前地球早期形成期间小行星撞击的模型大大低估了发生碰撞的次数。
新数据表明,地球很可能被一颗小行星撞击,其大小与大约每 1500 万年一次杀死恐龙的小行星相同。
早期的小行星可能给地球带来了生命
数十亿年来小行星对地球化学的影响是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让我们一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西南研究所的 Simone Marchi 博士说: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结果是试图了解这些影响是否影响了大气中氧气的演变。研究发现, 在剧烈撞击期间, 氧气含量会发生剧烈波动,鉴于氧气对地球发展乃至生命发展的重要性,它与碰撞的可能联系很有趣,值得进一步研究。这是研究工作的下一阶段。
今年早些时候, 科学家们公布了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JAXA) 隼鸟 1 号任务的发现,该任务于 2010 年从一颗小行星上收集了样本。他们的研究 表明来到地球的最常见的小行星类型,S 型小行星,可以包含生命所必需的原始成分。
这样的发现可以应用于对地球早期的研究。尽管很难找到远古撞击的直接证据,但新的分析指出,小行星对地球形成早期的影响比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获取更多前沿科技 研究进展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